作者:霁月Caroline
2017-12-31·阅读时长5分钟
距离上次放下书,隔了十年.十年间,除专业相关的书籍,其他读的很少。这一年初发觉可以开始读一读书来抵消点混日子的羞愧,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本就是剁手党的我进入了新领域的“囤货”,想到哪里买到哪里,看到哪里读到哪里。总的来看,像是在书的草原上游牧般,看似追逐水草而行,实则随心漫步。
新书:207本(套),含复印本9本。
电子书:29本,不同版本记一本。
已读新书:99本(套),电子书21本。
书架旧书泛读清理:30-40本,多数已处理,无法核对具体数量。
读书笔记1本,读书摘抄笔记1本,简述性文章17篇,3.5w字。
2.1新京报书评周刊推荐。2015-2017年年度好书及其他特别推荐。
进度:容易读的很快读完,大部头儿的决心留到“哪天”再读。
2.2阅读已有书拓展书单。如读《听杨绛讲往事》继而下单《将饮茶》及《人.兽.鬼》。
进度:因对某人某话题的继续深入阅读,读后评价两极分化,有的书特别值得读,有的远不如第一本。
2.3喜爱的作家名人新书及主要著作。如吴军 《文明之光》,《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李诞《宇宙超度指南》等。
进度:大部分因喜欢而读的很快。
2.4通过音频视频等节目而被安利的数单。如:《约翰.克里斯多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梁秋实雅舍系列。
进度:仍是某话题的延伸阅读,效率高,对认知的强化也明显。
2.5个人爱好拟定的阅读专题,如:诗系列;逻辑学系列;心理学系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系列;写作系列。
进度:0!“你以为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
2.6名人推荐书目。如《阿特拉斯耸耸肩》,《埃涅阿斯纪》。《哲学的故事》。
进度:很多都是某某人认为影响自己最大的一本书,或者必读的书。可读性差异大,有的翻两页想扔掉,有的厚厚一大本根本没有勇气翻开。
2.7认为书名、内容、装帧等适合做礼物送人。如:《随园食单》精装本;《见识》,《长物志》线装本。
进度:送礼效果反馈好。
3.1 大部分书不该买。
买书本质上还是因为焦虑,需要一个发泄出口。享受各种打折优惠时清空购物车的快感,每次收到当当的包裹的多巴胺浓度明显高过收到其他包裹。但这种游击式的存书单买书,毫无体系,最终大部分读书收益在于打发时间的消遣,这种阅读,某种程度上和拿手机打游戏有一拼。
3.2许多书不值得读。
其实在加入购物车时是相对谨慎的,因在年初清理书架旧书时就发现,所谓畅销书网红书内容良莠不齐,也可以说其适读人群不同,不适合自己。但仍然有很多踩坑的,比如16年的《人类简史》‘《岛上书店》;17年的《长安十二时辰》’蒋勋《舍得》。
一年读下来,发现自己喜欢相对论证相对严肃,立意相对宏大,观点逻辑缜密,偏学术研究,或从事学术研究作者作品。
3.3读书目的不明。
读书目很多种分类,很认同李源说的三种:
学技能:
所谓的“知识”,还是要跟随专业老师看专业教材,现在看书勉强是有兴趣了解一下,算不上学技能。30多岁后,读书多有用的是“心法”,而做事说话的“方法”更适用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社交货币:
大部分时候,一本书的主要体现在社交价值上,了解特定圈子认可的某一领域书籍观点,就能获得社交中需要的话题广度和深度,这些都没问题,问题是,我的2017无社交!
认知升级:
读书为了扩大眼界,延伸生活宽度,转换不同的思考角度,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选择时,可以做参考。这一年中读了不少书,但很多终是隔靴搔痒:书是好书,说的都很多,但似乎碍于时间空间隔阂,收获不是那么多。反而这一年订阅的吴军《硅谷来信》反思到以往工作中的错误想法和做法;李源的《解读24部名人传记》的音频节目,修正了二十多年来大量读了左翼作家文学后形成的“是非观”。
一句话总结,就是读书的三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别说及格,可能100分里10分也达不到。
最刺痛我反思的是年底读到朱光潜先生《谈读书》其中一段:
“一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一年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而,可以养成一种不凡的思路与胸襟。他的坏处是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必须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形成畸形的发展。......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我这种读书不行,当然知道,不过另一面也清楚是自己的底子太薄,知道的太少,甚至不知道自己要知道什么。只能溜街似的逛到哪里看哪里再想想是不是自己要的。
用了整整一年试错,知道了什么是不对的,这就是我的从“0”到“1”。
所以,接下来的一年,终于是有了调整的方向。
5.1“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必须慎加选择。”
梳理自己的知识树体系,找三个代表人物,围绕人物来拟定书单。
5.2“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的精,读的彻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现在很认同一个新的读书观念:读书只要精读就可以了,需要获取的信息,运用知识软件找书评读书笔记专栏文章更好,不必浪费在泛读上。这一年中不少书买了,两个小时翻完,做了一些重点句子摘抄等,就匆匆送人让出书架位置了。
5.3避免“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每月精读3本。
“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必须咬定牙冠去硬啃,啃久了自然可以肯出滋味来。”
5.4“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但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
17年买的书中很大比例新书,因是相对专业权威的推荐,内容大多很扎实,但以上这段话,强调的是历史淘沙经过斟酌的书才更值得反复琢磨。需要“补的课”还很多。
5.5“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
我的体会是,对于一些虚构类,做转述是掌握作者故事脉络,叙事手法的很有效方法,也更清晰书中要表达的思想。而非虚构类,做读书笔记,加批注,反复翻看,对思维转换,认知升级很有效。但这一年笔头还是不勤,写文章的比例只有10%,笔记也不足30%。
一切只是一个初步探索,不管说了多少的数字、方法、优劣、目的,形形色色的概念都只是阶段性的审视修正。算读书的智慧吧。
生活与读书从来都不是分离的,读书有用?读书无用?当开始思考这样的是非得失时,其实已经偏离“读书”这件事了。
以上
2017.12.30
发表文章12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86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