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9 《伊丽莎白》(下)丨还你一个真实的茜茜公主

作者:费元洪

2020-04-07·阅读时长14分钟

19617人看过
在以戏剧为中心的德奥音乐剧创作中,《伊丽莎白》如何通过音乐传递戏剧内涵?个性鲜明的音乐气质怎样形成统一风格?来听《伊丽莎白》的歌曲,费老为你归纳其中的音乐风格特点。

69 《伊丽莎白》(下)丨还你一个真实的茜茜公主

26.1MB
00:0028:33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元洪。上一讲我们讲述了《伊丽莎白》的戏剧风格特点,这一讲我们来讲述《伊丽莎白》的音乐风格特点。

《伊丽莎白》的音乐不用我说,写的太棒了,而且风格非常多样,跨越了古典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给听众的感受是既传统,也现代。其中也有一些戏剧性的配乐,即便放到现在去听,依然非常先锋。还有很多无调性(现代主义音乐创作手法之一,即没有主音的音乐)的音乐,单独听并不好听,但是放在了戏里非常合适。听得出来,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有着完整的欧洲古典音乐的训练和当代音乐的学习,再结合他对流行和摇滚的创作能力,音乐的综合素质可谓非常之高。

▲西尔维斯特·里维

里维的音乐创作特点1:音乐风格划分角色

里维在德奥音乐剧里有一些音乐创作的特点,比如用音乐风格来划分角色的时代。

我们留意一下会发现,里维给《伊丽莎白》设置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一类是比较古典气质的音乐,主要给了角色伊丽莎白,配器是传统的管弦乐。而摇滚乐比较多地给了鲁契尼。死神最为丰富,既有古典音乐的一面,也有摇滚乐、电子乐的一面。

用音乐风格来做人物气质的划分,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做法。对此里维也有他的解释,他说给伊丽莎白的音乐比较古典,这是因为伊丽莎白是从悠久的哈布斯堡王朝走来的,100多年前的人物,她是属于历史中的人,用古典音乐来作为音乐的载体比较合适;而鲁契尼是杀死伊丽莎白的刺客,故事也由他来讲述和倒叙,因此他作为伊丽莎白的身后人,代表的是当代,由他来回溯过去,所以用了现代流行风格的摇滚乐来体现;死神则代表了一切,它没有时代性或者说它跨越了时代,超然于时间和空间之外,因此死神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集合体,里维选择了用古典摇滚和电子乐来表现,这包含了一种超脱感的音乐风格,表现出非人间状态的死神。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死神

当然,除了音乐语言自带的时代性之外,音乐风格自身也在塑造着人物的性格。比如之前我提到的,作为正面的人物,伊丽莎白的音乐基本是以大调为主,大气磅礴,代表了光明的一面;而死神是反面人物,他的音乐是以小调为主,充满阴冷幽暗的气质。在音乐气质上,一听就能感觉到对比很强烈。

音乐本身是有性格的,而构成性格的因素又是多方面。作曲家的风格把握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对应了是角色人物的性格设置。

第2个特点:音乐风格的相互延伸

第2个《伊丽莎白》的音乐特点是音乐风格的相互延伸。

之前提到过,德奥音乐剧非常擅长音乐主题的创作方式。按照里维的说法,他的任务不只是为每一个人物创作出他的音色,写足够多的歌,他还要将它们融合在一起,让《伊丽莎白》的音乐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里维创作音乐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来创作的,比如他最先创作完成的是《暗夜之舟》(Boote in der Nacht)这首歌,这是一首全剧接近尾声的歌曲。第2首歌是死神和鲁道夫的《阴霾渐袭》(Die Schatten werden laenger),这是他最早完成的两首歌。然后,他写完的是《我只属于我自己》(Ich Gehoer Nur Mir)和《牛奶》(Milch)这两首歌,这些是最早完成的一批歌曲。这些歌曲的风格主题又会提供一些风格的提示,自然地生长,串联起全剧的音乐,达到全剧音乐自然融合的效果。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鲁道夫死神

这里我也可以岔开来说,戏剧音乐的写作的确不需要按照剧情顺序来创作。因为音乐的灵感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完全可以把想写的歌先写,再进行发展、穿插和拼接。我听下来韦伯也是这样的创作风格。甚至还有一些情况是写一部剧,但创作出来的歌却放不进去。因为它不合适,但是歌曲的品质又特别好,最后作曲家留给了另外一部戏使用,这也是很常见的状况。可见音乐的创作带有很大的一种兼容性的。

那么说回来,里维是怎么用音乐为全剧塑造一个统一整体的风格?首先,里维为每一个主角都谱写了一个和多个音乐主题,就像《悲惨世界》里面的人物主题一样,这也是德奥古典乐派的惯用手法。

比如伊丽莎白的人物主题《我只属于我自己》(唱),而死神(唱)是一个幽暗的主题,这跟伊丽莎白的人物主题有鲜明的对照;死神救助伊丽莎白的主题,最开始是弦乐的旋律和圆号出现的(唱);还有鲁契尼和众人的宣叙调主题,就像《便宜货》中所唱的(唱)。这首歌不太好唱,但它的节奏很强,是一种调侃、玩世不恭和正统的音乐风格差异较大的状态,这也体现出鲁契尼的特立独行;还有约瑟夫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主题,这也出现了两次(唱);还有像小鲁道夫的小孩子主题(唱),总之这些主题都有着鲜明的性格,而且伴随着这个人物而出现。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舞台剧照

其次,这些主题和动机进行互动,然后也产生一些新的主题。比如《我只属于我自己》的主题衍生出了歌曲《虚空一场》,以及约瑟夫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主题,是由《面纱飘落》这首歌曲的主题衍生出来的;还有《牛奶》的主题衍生出了鲁契尼的《便宜货》的主题;约瑟夫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主题,衍生出了市民的叙事曲调和皇室的叙事曲调的主题。当听到这些相互衍生的主题的时候,你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里维在处理这些互相衍生的主题的时候非常小心,让这些主题既有相关性,同时又不一样,一下子听不出来,但是放在一起却能够形成一个音乐的整体,塑造了音乐的整体情感和气质。

那么有了主题,也有了衍生,两者相互交织,由此伊丽莎白的音乐成为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其实是很理性的整体安排。就我所认识的里维,他的性格看上去很随意的,其实他非常理性,他谈正事非常有原则,而且非常细致,很有秩序感。这和我了解的法国音乐剧的作曲家,像理查德·科西昂特(Richard Coiannte)和捷哈 • 皮斯葛维克Gérard Presgurvic等感性形象完全不同,可谓也是乐如其人。

第3个特点:如何用音乐传递戏剧?

那么,第3个方面,如何用音乐来传递戏剧?

解决音乐统一融合的问题之后,怎么用音乐来表达戏剧性呢?《伊丽莎白》里也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其中一个做法就是通过音乐来让角色发生转折。昆茨提出过“没有变化的场景,不是场景,没有变化的歌曲,不是歌曲”。他说写一首歌就要想象一个场景,找出歌曲的转折点来。比如《伊丽莎白》的歌曲《我只属于我自己》,在这首歌里面,我们其实能感觉到《伊丽莎白》的前一半和后一半是不一样的,她在这首歌里转变成了一个真正成熟的女人,告别了害羞弱小的女孩的阶段。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舞台剧照

昆茨说,在这首歌的前一半,还是孩子气质的歌词,而到了中段,伊丽莎白一转身,音乐转调之后,伊丽莎白从一个女孩变成了女人。

我们要知道,“伊丽莎白”的角色年龄跨度很大,从15岁写到了50多岁,这对女演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原本词曲作者考虑过让两位女演员来饰演伊丽莎白的一生,一个年轻的演员和一个年老的演员,代表了伊丽莎白从弱小、青涩,然后走向成熟、强大的两个女性形象。这两个女性角色转换的地方就发生在《我只属于我自己》这首歌当中转调的地方,但是后来导演觉得还是不太合适,毕竟两个演员在形象和声音上有差异,可能一个人演会更顺,因此也就促成了我们在网上看到的2015年版本的“伊丽莎白“。“Maya阿姨”Maya Hakvoort,1966—,荷兰音乐剧演员玛雅·哈克福特)其实已经人到中年,她饰演的伊丽莎白中年后的状态可谓非常完美,但是上半场,特别是一开场的少女形象,的确不太吻合。这也是难以两全的事情。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03年剧照 Maya扮演的伊丽莎白

回过来,我再举个例子,比如第2幕中,伊丽莎白不停地进行各国的旅行,然后很多女孩在她的身后跟随。里维在这里用了两个音乐动机,风格上也是相互对抗的,但是放在了一起。一个是伊丽莎白和约瑟夫的《暗夜之舟》的主题(唱);另一个是伊丽莎白在行走的音乐主题(唱),同时旋律也用在了德意志纳粹的风格里面。这个主题是从死神的主题当中衍生出来的主题,把这两个主题交错进行展现,一方面产生了对抗,另一方面其实用音乐在表明伊丽莎白不停在旅行,不停地走。其实是干嘛?她是走向了死亡。

行进的音乐主题也出现在了第1幕伊丽莎白在匈牙利访问的场景中,但是没有像第2幕呈现得那么激烈。因为到了第2幕,主题体现出的是死神对伊丽莎白生命的威胁和压迫,所以在第1幕里面,里维不想把行进的主题做的太过明显。但是当这些主题在第2幕里面再次出现的时候,哪怕是一样的音乐,但却变换了歌词,而且产生了压迫感。

再比如在靠近第1幕的结束时,那首伊丽莎白的《我只属于我自己》的音乐主题,竟然是由约瑟夫皇帝唱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此刻,约瑟夫皇帝已经臣服于伊丽莎白,所以他就借用了伊丽莎白的主题旋律,借此表达什么呢?那就是“我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我愿意唱你的音乐主题”,表达出我愿意听你的,为你做事。这就像一个单位里面领导的话语体系,一般下属会统一口径,音乐上也是有同样的做法和效果。

再比如到了全剧的最后,连死神也借用了伊丽莎白《我只属于我自己》的旋律主题。这两个人其实之前一直是对手,音乐主题代表了他们各自的角色,不会相互借用的。为什么到了这里死神倒唱起了这么一首光明正大的旋律?因为死神其实一直爱着伊丽莎白,但是之前的伊丽莎白对死神是抗拒的,所以大家各唱各的,但是伊丽莎白对死亡又有渴望。当伊丽莎白最后愿意放下一切,决定去死的时候,也正是死神可以和伊丽莎白相互交流的时刻,因此两人共享了伊丽莎白的旋律主题,达到了两人第1次强烈而一致的情感,成全了对方。

还有,像小鲁道夫唱的主题(唱)。因为小鲁道夫生下来就被皇太后抱走了,很少有机会见到妈妈伊丽莎白,这其实是一首关于孩子的孤独歌曲。在成年鲁道夫自杀之后,伊丽莎白也借用了这样的音乐主题演唱,其实是把小鲁道夫歌曲主题当中的孤独情感由两个人来共享。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里维在音乐上有很多戏剧性的表现,这些音乐的处理,如果我不讲出来,恐怕一般的观众意识不到他的戏剧意图。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艺术中理性判断不出来的事情,感性上是完全可能感受到和产生共鸣的,因此这也是艺术存在于世上的价值所在。

用音乐传递戏剧还有哪些方法?

还有一个用音乐传递戏剧的做法,那就是同样的两个人来演唱同样的歌曲,但是却展现一段关系的变化。

比如《世上无难题》(Nichts ist schwer)和《暗夜之舟》两首歌,这两首歌是相同的曲调,但是歌词不同。《世上无难题》出现在茜茜公主和约瑟夫定情的时候,那个时候两人互诉忠诚,情比金坚,这也就是他们俩的爱情主题(唱)

如果用流行歌“勇气”的歌词来表达这首歌的主旨,那就是“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这首歌出现在第1幕进行一半不到的位置上,之后到了《暗夜之舟》,已经是全剧快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伊丽莎白被刺杀之前,舞台上只剩下了伊丽莎白和约瑟夫皇帝两个人,此时的约瑟夫和伊丽莎白都已经老了,约瑟夫对伊丽莎白还有感情,他不明白伊丽莎白为什么不能和他一起将就着生活下去,但是伊丽莎白早已经对约瑟夫心如死灰,再加上他们共同的儿子鲁道夫已经死去,更是对这段关系雪上加霜。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这两首相同的音乐出现在了剧中不同的地方,改动了一下歌词,却表达出了完全不同的心境。前一首是年轻人面对爱情的坚定。而后一首是对爱情的失去和人生的感叹,令人唏嘘不已。

这两首歌在音乐处理时也不太一样,《世上无难题》是第1次出现,温情、美好而坚定的,速度也略快一点;而《暗夜之舟》是戏剧快落幕了,比较的沉郁,速度也更慢,就像是夕阳落山一样。听《暗夜之舟》的感受,如果用另一首李宗盛的歌曲《领悟》来说,那就是“一段感情就此结束,一颗心眼看要荒芜,我们的爱若是错误,愿你我没有白白受苦”,我自己联想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景。可以说,同样一首歌表达了爱情的获得和失去,在这一刻可谓是五味杂陈。

两首歌一样的音乐,却是不同的歌词和不同的处理,道出了皇室婚姻的真相。往往爱情的产生是偶然而坚定,而结局却是悲伤而感慨的。

(主角)唱《暗夜之舟》时,舞台上是平静的海面,干干净净,褪尽了浮华。这两个人用两艘船做比喻,在命运之海中交错而过,两不相欠。

群众角色如何用音乐烘托戏剧?

那么,在剧中还有很多群众的角色,他们是怎么用音乐来烘托戏剧的呢?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伊丽莎白和约瑟夫在婚礼教堂的场景。教堂是结婚的地方,新人会被祝福,音乐当然应该是神圣而美好的,但是里维却想通过参与的人群表达出这场婚姻是不被祝福的。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舞台剧照

大家都知道,宗教音乐一般都很和谐,但是在这个场景里面,里维却想在和谐的教堂音乐的背景之下,加入诸多不和谐的音乐。风格是无调性的,很先锋,也很杂乱,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能够听到非常符合教堂音乐的风格。这样一种教堂的和谐音乐和非常刺耳的不和谐音乐混搭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很讽刺的戏剧效果。

在音乐中我们其实预见了婚姻注定是坎坷的,而群众的歌词唱到“结局就快来了”。刚结婚怎么就有结局呢?其实这是一个双关语,“结婚了”也就命中注定了两个人的结局。这也是通过歌词和音乐的处理,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融合。

还有一个体现人物角色特点的地方,那就是群众和鲁契尼的歌曲《牛奶》。老百姓吃不到牛奶了很气愤,感觉要试图反抗和闹革命。《牛奶》的音乐是强烈而快速的摇滚乐,但是我们看到鲁契尼才是群众当中最焦虑不安的一个人,他的演唱最出格的,给人的感觉几乎丧失了理智,到处在飙高音,他的音乐穿插在了群众的合唱里面。这样的音乐处理也是有戏剧意图的。因为我们后来知道,鲁契尼并不是真的想杀害伊丽莎白,而是另外一个他想杀的人没来,所以伊丽莎白的被杀其实是偶然。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 《牛奶》

鲁契尼这样的盲目而冲动的举动,需要体现在他的性格里。把鲁契尼狂躁的音乐表达放置在《牛奶》这首歌的强烈摇滚乐的背景之下,恰恰体现了鲁契尼的特立独行和神经质,而音乐的风格为后面意外地刺杀伊丽莎白做好了铺垫。《牛奶》这首歌也体现了群体演员和主角之间的互动,我觉得这是全剧非常有戏剧性的和情感推动力的一段歌曲。

总之,以上选择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和编剧对于戏剧和人物的精心的谋划,真是体现了昆茨说的那句话,没有变化的音乐,不是戏剧音乐,音乐不只是用来听的,而且必然承载着角色的特点和戏剧的功能。

《伊丽莎白》有哪些值得听的歌曲?

最后我来推荐一些《伊丽莎白》的歌曲。《伊丽莎白》的好歌太多了,我只推荐几首我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

第1首当然是伊丽莎白的代表歌曲《我只属于我自己》,一个非常阳光、荡气回肠的大调歌曲,这首歌听完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另外两首歌是《最后一舞》(Der letzte Tanz)和《当我想跳舞》(Wenn ich tanzen will)。这两首歌是相互呼应的歌曲,前一首歌《最后一舞》是死神的。那个时候伊丽莎白还小,瑟瑟发抖,无法开口;而后一首则是两个人的二重唱《当我想跳舞》,此时伊丽莎白已经与死神势均力敌。在唱《当我想跳舞》的时候,还包含了两个人互动的舞蹈。歌名《最后一舞》和《当我想跳舞》其实都是通过舞蹈这个共通的词语体现了伊丽莎白和死神之间的关系变化。两首歌写的都非常好,而且很有戏剧性。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当我想跳舞》

另外,推荐的两首歌是《世上无难题》和《暗夜之舟》。刚刚也说过,其实它们是同一首歌,同样的旋律,但是不同的歌词,放在不同的情景里,表达了爱情的变化和世事的沧桑,也是非常美而且令人感慨的歌曲。

《阴霾来袭》则是死神与鲁道夫的歌曲,也是鲁道夫与死神对抗失败的歌曲。这首歌之后,直接导致了鲁道夫后面的自杀。鲁道夫是剧中除了茜茜之外,唯一和死神有对手戏的角色,也是死神特别关照的人物。虽然茜茜和鲁道夫作为母子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面对死神的态度却是不同的,鲁道夫比较软弱,茜茜一直觉得有愧于鲁道夫,因此鲁道夫的自杀也给了茜茜最大的打击。这首《阴霾来袭》中死神和鲁道夫的摇滚乐风格非常震撼人心,也充满了戏剧性。

那么,我觉得另外一首群体和鲁契尼的《牛奶》也非常有戏剧性,前面也讲述过了。此外还有《便宜货》(Kitsch)这首歌,其实就是“廉价的艺术品”的意思。 这首歌是鲁契尼的主题歌曲,也就是他冷眼来看待伊丽莎白的作为,这首歌非常的快速,风格很独特,跟鲁契尼的性格非常吻合。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2年舞台剧照《便宜货》

还有一首全剧结束的歌曲《面纱飘落》。这也是伊丽莎白被鲁契尼刺杀之后,死神带着伊丽莎白离开时,两人所唱的一首歌曲。虽然是死亡,但是这时候很浪漫,茜茜终于在此刻获得了安宁,看上去是一个很圆满但是令人唏嘘的结尾。音乐上,这首歌是死神救助伊丽莎白的主题(唱)。在全剧一开始的时候,死神第1次抱着15岁从树上摔下来的伊丽莎白走出来时的音乐,就是这个音乐,这也是两个人第1次一起出场给观众听到的音乐。这个由圆号吹出来的主题,通过《面纱飘落》在结尾的时候终于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这又是一个结构,相当于第1次的音乐和结尾时的音乐是一致的,这也让人不得不感叹里维和昆茨在创作时候的良苦用心。

好了,那么关于《伊丽莎白》的三讲讲述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们来讲述德语音乐剧《莫扎特》。



本节音乐剧卡片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同我们一起进入经典音乐剧的世界



文章作者

费元洪

发表文章104篇 获得20个推荐 粉丝1900人

资深音乐剧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费元洪·一听就懂的音乐剧

用40+部经典叩开全球剧院大门

694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