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4-02·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26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罗新
黎巴嫩裔的法国作家阿敏 ·马卢夫(Amin Maalouf)的小说名作《撒马尔罕》(Samarkand),以一部中古手稿的命运为线索,从手稿的出现到消失,差不多一千年。这部手稿是波斯文学的圣贤之一海亚姆(Omar Khayyam, 1048-1131)亲手写的、真正的初版《鲁拜集》。小说一开始就讲,一○七二年夏天的某个傍晚,刚刚来到撒马尔罕的海亚姆在城里闲逛,和街上的混混团伙发生纠纷,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原来二十四岁的他早已大大有名,他那些离经叛道的四行诗(rubai)给他制造了大批的粉丝,以及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敌人。横遭群殴之后,他被带到法官阿布 ·塔希尔(Abu Taher)面前。
阿布 ·塔希尔教训了他,不过他的教训都是出于长者的爱护。他告诉海亚姆,你尽可以自由地思考,但不要过早地说出来,不要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说出你天才的思想。法官送给海亚姆一个装订有 256页白纸的皮面本子,告诉他,当诗句在你心里成形,在你口唇间鼓动,不要说出来,要写下来,就写在这个本子上,写的时候想着我。这 256页白纸虽是撒马尔罕制造,却是严格按照中国纸的制作方法造出来的。阿布 ·塔希尔特别介绍说,这种最高质量的中国纸是撒马尔罕马土里德(Maturid)区的一个犹太人,严格遵循古老技法制造的,完全使用桑树皮原料。他对海亚姆说:“来,感受一下,有丝绸一样的质感。”
小说里阿布 ·塔希尔说的 “纸”,用的单词是 kaghez,如今几乎所有突厥语都是使用这个词(具体拼写会有小小差异,比如乌兹别克语是 kogoz,土耳其语作 ka..t),其词源是波斯语的 kāghaz。八世纪的阿拉伯人刚接触到东来的这种人造纸以后,称之为 kaghad(或作 kaghid/ kaghadh),显然也是借自波斯语。研究者相信,波斯语 kāghaz又借自粟特语的 k'γδ'/k'γδ'kh。不过也有人说,粟特语的这个词,与古回鹘语的 kagda/k.gd.,都借自汉语。借自汉语的哪一个词呢?夏德(Friedrich Hirth)猜是 “谷纸 ”。夏德这个说法遭到劳费尔(Berthold Laufer)的否定。劳费尔怀疑这个词是从内亚的 “树皮 ”一词发展而来。可惜这个词的语源研究至今尚无重大推进。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