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4-02·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8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沈卫荣
二○○五年,哈佛大学中世纪拉丁语文学讲座教授扬 ·茨奥科夫斯基(Jan M. Ziolkowski)先生发表了题为《超语文学》的长篇书评,同时对汉斯 ·贡布莱希特(Hans Ulrich Gumbrecht)的《语文学的力量 :文本学术的活力》和塞思 ·雷勒(Seth Lerer)的《错误与学术自我: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学术想象》这两部著作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
贡布莱希特和雷勒都是当今美国文学研究界的大人物,各有各的优秀。贡布莱希特曾是尼采式的德国天才,二十六岁就当了德国波鸿大学的教授,一九八九年始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讲席教授,直至近年荣休。他的学术领域极其宽广,时间上从中世纪跨越到当代,范围上从语文学、哲学到比较文学、符号学、文艺理论和当代政治等。雷勒与茨奥科夫斯基的年龄和学术背景相仿,其专业领域也跨越中世纪研究、文艺复兴研究、比较语文学、儿童文学和学术史等多个领域,特别擅长英语和英语文学的历史分析,先后在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大学担任英语文学教授,二○○八年始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的文学院院长。颇令人震惊的是,茨奥科夫斯基毫不顾及这二位学术同行的情面,对这两本语文学著作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甚至不屑;他不厌其烦地在书中挑各种错漏,对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准提出了犀利的批评,或嫌吹毛求疵,但却针针见血。
首先,茨奥科夫斯基毫不含糊地批评贡布莱希特的《语文学的力量》一书或是 “有关语文学的著作中最不语文学的一种 ”,它的范围和做派可以 “超语文学 ”“泛语文学 ”“假语文学 ”和“伪语文学”等名称来界定,但绝不是正宗的语文学。它更像是一种 philo-blogging,即“热爱-写博客 ”的网文类作品。尽管这本书的主题是讨论语文学的核心实践,即如何收集、整理(编辑)、评注、历史化和教学文本等,但尽是泛泛而论,浅尝辄止,没有提供足够的实例引导读者去深入了解语文学的具体做法。而书中对所诠概念之定义的模糊和不一致、写作手法的随意和不规范、援引资料的片面和不准确等,都正好走向了语文学的对立面。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