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有音乐才不会忘记希望”

作者:读书

2020-04-02·阅读时长6分钟

49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40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徐 跃

王汎森在《回忆牟复礼先生》一文中曾谈道:“牟先生酷嗜古典音乐,就在他每年像候鸟般开车来往于科罗拉多与普林斯顿时,有一回车子滑入一个小山坳,但牟老先生仍坚持听完某个精彩的钢琴弹奏的段落,才下车处理这个小危机。”老先生对古典音乐痴迷的情形令人莞尔 ,据说是他特迷恋霍洛维茨演奏的莫扎特,其实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者里喜欢莫扎特音乐的大有人在。有一回我请一位美国同行吃饭,这位教授直接背着一把意大利名琴来到餐厅,他以研究中国现代音乐人物闻名,和个人年轻时的兴趣颇有相通之处。餐叙中便自然聊到古典音乐,他正滔滔不绝,忽然停了下来,轻轻问我是不是也听歌剧,我说自己有时听威尔第和普切尼。只见他眼睛一亮、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你一定要听莫扎特歌剧!”那表情和神态让人想到爱因斯坦用 “不能听莫扎特 ”来定义死亡的幽默。

确实,莫扎特和他的音乐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莫扎特歌剧不仅受到广大乐迷喜爱,也受到许多欧美导演的青睐 ,莫扎特歌剧中的咏叹调、二重唱被电影用作配乐,简直数不胜数。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导演对《费加罗的婚礼》中一段二重唱的运用。片中的主人翁安迪是被误判入狱的银行家,经过长年累月严密的谋划,重获自由。这部讲述 “希望 ”和“自由 ”的电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永久收藏这部电影,认为它“具有文化、历史和美学的重大意义 ”。看过影片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安迪在狱中欣赏音乐的情景,安迪抛开狱中一切体制规章侧耳倾听,感受着音乐的美好,任其浸透身心。这里安迪欣赏的是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第三幕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著名二重唱《今宵微风吹拂》。勃拉姆斯谈到这首二重唱时,曾感叹说:“我觉得完全不可思议,一个人如何能够创造这样绝对完美的东西,这种事情不可能再次发生,贝多芬也做不到。”导演将这样绝对完美的东西安排在一部反映监狱游戏规则与囚犯生活,充满暴力的影片里,使之形成强大的戏剧张力,真是意味深长,余味无穷。

安迪从入狱的第一天起,就希望洗清冤狱重获自由。像海明威借老渔夫之口说出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边是命运,另一边是希望和希望的目标。导演为了凸显影片的主题,构筑了一种情境,让安迪在狱中倾听和播放莫扎特歌剧,对安迪而言,莫扎特不只是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世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象征着重获自由的渴望。著名音乐理论家阿尔弗雷德 ·爱因斯坦在《莫扎特:其人,其乐》一书评论说,莫扎特是所有伟大音乐家中唯一 “真正明示出普世性 ”的,是真正的 “人文主义 ”作曲家。而一切人文主义的价值,本来就与展现权力和秩序的国家监狱体制相冲突的,显然,在监狱这样一个封闭的体制,作为囚犯内在的隔阂和制度规则的限制与约束在通向莫扎特之美的路途上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感受到达拉邦特导演一种奇特的构思,不仅是挑战了监狱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质疑了福柯权力空间的理论,并将人间至善的宗教情怀嵌入到人文主义的禁区监狱之中。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378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