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4-02·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5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包慧怡
假如你在今天弄丢了大学图书馆的一册藏书,可能需要支付三到十倍书价的罚款,如果弄丢的是珍本,或是有意无意地一犯再犯,你可能会被管理员拉进黑名单,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借书资格。仅此而已。但若你生活在古登堡建立印刷所之前的中世纪欧洲,你会发现后果要严峻得多。泥金彩绘手抄本是中世纪文化传承的主要物质载体,而制作手抄本又极其费财费力,以成书于八九世纪的爱尔兰国宝《凯尔经》为例,其书写材质(三百四十页对开牛皮纸)取自约一百八十五头小牛犊,由于缮写前须反复用青柠汁或粪水将牛皮泡软并以月刀去除毛根,若是制作时间紧张,这一数字可能激增至一千二百头。众多当代艺术家严格使用中
世纪材料(浮石、鹅毛笔、矿物颜料、金箔)进行制书实验,发现完成一页繁复程度远不及《凯尔经》的抄本约需五十小时,而手绘一页 “圣名文织 ”这样精彩绝伦的彩页大概需要一个月。考虑到依赖日光因而严重受制于天气的中世纪书写环境,以及缮写士(誊抄工)与绘经师之间的合作,整本书的制作需时可窥一斑。
手抄本不仅贵比真金,而且往往是某个修道院或其他社群阅读某部作品的唯一途径,是缮写士们几年甚至十几年伏案劳动的成果。丢失一本书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丧失,更意味着失去通往某种宗教或世俗知识的独一无二的钥匙。因而你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少量对公众开放的中世纪图书馆每个座位旁都垂着铁锁链,并且诸多手抄本的扉页上写有“护书诅咒 ”(book curse)短语或短诗,以至于几乎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学传统。比如完成于十二世纪德国、今藏大英图书馆的《阿恩斯坦圣经》(Arnstein Bible,手稿编号 BL Harley MS 2798)的拉丁文护书诅咒是这样写的:“这本书属于阿恩斯坦的圣母玛利亚与尼古拉斯修道院:假如任何人偷走这本书,愿他死去,愿他在煎锅里烤焦,愿癫痫和热病击倒他,愿他在刑轮上转动,愿他被吊死。阿门。”(本文中护书诅咒和诗歌均由作者从拉丁文、中古英语等译为汉语)类似地,一本制作于十四世纪尼德兰的中古荷兰语百科全书《自然之花》(Der Nature Bloeme,手稿编号 BL Add MS 11390)在一个十字形状下抄有一段 “护书死亡宣誓 ”,说明借书者已郑重起誓,一旦借书不还,他或她本人就会死去;只有一位自称为 “助产妇 ”的女性借阅者勇敢地在下方签了字。“还书还是不还 ”变成了 “生存还是毁灭 ”的问题。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