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正视与克制 —“儿童文学”古今之辨

作者:读书

2020-04-02·阅读时长9分钟

60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2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胡舒依

中国儿童文学如何发生、何时发生这一论题,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论。

周作人早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童话研究》中说:“中国童话自昔有之,越中人家皆以是娱小儿,乡村之间尤多存者,第未尝有人采录,任之散佚。”紧接着一九一四年发表的《古童话释义》中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特多归诸志怪,莫为辨别耳。”此可谓中国儿童文学 “自古有之 ”这一观点的滥觞。进入新时期以来,认为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一派几乎都以此为依据。王泉根认为,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宝库中,早已存在数量众多的儿童文学遗产和传统,他在《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探赜》一文中也引用上述周作人的观点,进而认定:“中国虽古无 ‘儿童文学 ’一词,但为儿童服务的文学则是 ‘古已有之 ’,而且源远流长。”随后,王泉根在其各类文章和著作中,均坚持这一观点。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强烈,朱自强在二 ○○○年初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儿童文学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由西方影响而来,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后来他又在《“儿童文学 ”的知识考古 —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 “古已有之 ”》一文中明确反对中国古代存在 “儿童文学 ”这一说法。朱自强认为:“儿童与儿童文学都是历史的概念 ……没有 ‘儿童 ’的发现作为前提,为儿童的儿童文学是不可能产生的。因此,儿童文学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一般文学不同,它只有现代而没有古代。”

应注意的是,无论支持与否,双方的观点都是建立在 “现代性 ”儿童文学的理论支撑上。有一个事实无法否认,中国古代文学中确实不存在“儿童文学 ”的概念,也就没有相应的标准。要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历史向度的考察,不妨借助现代儿童文学的概念,但古今有别,应以审慎的态度进行考察,尽量避免以今度古。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378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