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费元洪
2020-03-31·阅读时长11分钟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元洪。在德奥音乐剧的总体介绍之后,下面我们开始讲述德奥音乐剧板块的第一部作品《伊丽莎白》(Das Musical Elisabeth)。
《伊丽莎白》这部作品很经典,而且它具有以维也纳为代表的德奥音乐剧的诸多特点,所以我打算将它作为德奥板块的代表作多说一些,我会分三讲来讲述。我建议还没有看过全剧的朋友,听课前可以先上网看一下全剧的视频,这样可以帮助更好理解我说的内容。关于完整的剧情,因为网上也都能找到,我这就不赘述了。
说起伊丽莎白这个名字,好像一直跟皇室联系在一起。英国、德国、西班牙都有伊丽莎白女王。历史上最出名的伊丽莎白女王应该属于英国,一个是伊丽莎白一世,她在位的时间很长,而且在她在位期间,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所以她的历史地位非常高;还有一个是伊丽莎白二世,她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王,如今依然还在世,这是当代人最熟悉的伊丽莎白女王。虽然英国的两位伊丽莎白的名字相同,但其实相差了整整400多年。
那么,我们要谈的是奥匈帝国的伊丽莎白,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茜茜公主。很多人通过电影《茜茜公主》三部曲知道的,电影由罗密·施耐德主演。
▲电影《茜茜公主》海报
除了音乐剧和电影之外,最早关于“茜茜公主”,也就是伊丽莎白的戏剧作品其实是1932年首演于维也纳的轻歌剧《茜茜公主》。那时,伊丽莎白已经过世34年了。这部轻歌剧的作曲是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他是标准的奥地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他的创作以小提琴小品而出名,比如《爱之欢乐》和《爱之忧伤》(唱)。这两首曲子都是小提琴小品里面非常经典的作品。
在音乐剧里面,除了关于伊丽莎白的德语音乐剧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伊丽莎白”的音乐剧,全称为《伊丽莎白—圣女传奇》 。它讲述的是13世纪一个皈依宗教,为穷人奉献了自己短暂一生的伯爵夫人,后人为了追念她的善行,所以追封她为“圣女伊丽莎白”。这部音乐剧于2007年在德国首演,也是一部叫做《伊丽莎白》的德语音乐剧。(这个不要搞混了,这是两个人。)
所以《伊丽莎白》的题材不是首创,但是,维也纳版的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的的确确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德语音乐剧。它从1992年维也纳大剧院首演至今已经28年了,从欧洲到亚洲,被翻译成了7种语言在11个国家上演,可以说是音乐剧界的里程碑作品。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演出海报
伊丽莎白被看作是奥匈帝国的末代皇后,其实她不是最后一个皇后,但是因为她去世后的奥匈帝国已经彻底衰败,而伊丽莎白本人又是如此的独具一格、光彩照人,所以大家都记住了她,把她当作了末代皇后。
历史上,但凡是一个朝代和国家到了末世的状态,其实都很有戏剧意味,天然就富有戏剧性,就像中国的“末代皇帝”一样,伊丽莎白也不例外。
对于历史人物的演绎,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前面说过,无论是轻歌剧,还是电影,虽然都很成功,但是现在看来,其实也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意识形态,视角也非常局限。比如电影《茜茜公主》,它只讲了伊丽莎白的前半生,后面悲剧性的东西几乎没有触及,而且在人物的气质和角色关系的处理上,其实和历史相差很远,是一部被好莱坞化的电影。而迈克·昆茨(Michael Kunze,1943—,著名德语音乐剧作词者)和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1945—,匈牙利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剧《伊丽莎白》则是在一开始就立志要还给世人一个真实的茜茜公主。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中的茜茜公主
那么说到茜茜公主,我就要谈到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公元6世纪—1918年)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以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经统治过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长达1000多年。因为无论疆域和国家如何变化,哈布斯堡王朝一直驻扎在奥地利,所以也被称为“奥地利家族”。而茜茜公主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世王后,代表了一个漫长王朝家族的尾声。
大家可能知道,欧洲的王公贵族和中国的王公贵族很不一样。欧洲的王室和贵族大多沿袭等级制度,再加上近亲的婚姻,所以王室自成体系。欧洲是封建制的,虽然有国王更迭,统治疆域的变化,但是因为封建制度以及等级制度和血统制度的保证,所以欧洲的王公贵族往往可以延续很长的时间,甚至我们会夸张地形容为“万世一系”。
作为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影响力最大,统治地域最广的王室家族之一,哈布斯堡王朝从公元6世纪一直发展到了18世纪,然后就突然衰落了。
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乱伦和近亲结婚可能是导致皇室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比如绰号"中魔者"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他4岁才会说话,8岁才会走路,身形矮小、反应迟钝,30岁就看起来老态龙钟,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卡洛斯二世之前的200年,他的祖辈11次婚姻中有9次是近亲结婚,而卡洛斯二世自己又无法生育,这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于1770年绝嗣而亡。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
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也没好到哪儿,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之后40年,也就是于1740年绝后了,随后就被另外一个哈布斯堡的分支洛林王朝取代。1866年,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普奥战争中被普鲁士的德意志帝国打败,奥地利被迫解散了德意志联邦。第二年,国力孱弱的奥地利和匈牙利成立了奥匈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在1918年被推翻。哈布斯堡家族的最后一个皇帝卡尔一世放弃皇位,奥匈帝国解体,被奥地利共和国取代,从此经历了13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终于解体,王室成员纷纷被迫流亡。如今部分哈布斯堡王朝的后裔依然活着,散居在奥地利、德国和列支敦士登。
为什么要谈哈布斯堡王朝的背景?因为这对伊丽莎白这个人物的历史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伊丽莎白能够成为奥匈帝国的王后,其实完全是一个偶然。
伊丽莎白本人出生并成长于巴伐利亚的乡村,她是一个童年无忧无虑的女孩。他们家其实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底层的贵族,但是他们家里有一门好亲戚,她的妈妈的姐姐,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苏菲,有个儿子叫弗兰茨·约瑟夫。因为约瑟夫的伯父费迪南一世没有子嗣,于是把他确立为了奥地利的王位继承人,这估计也是近亲婚姻的结果。
1848年,弗兰茨·约瑟夫登上了奥地利皇帝的宝座。他的妈妈苏菲和自己的妹妹就想亲上加亲,把巴伐利亚公爵家的长女海伦尼公主,也就是茜茜公主的姐姐作为皇后的候选人。在相亲的那一天,海伦尼公主打扮得十分贤淑,但谁知道冒冒失失的小茜茜闯了进来,她头上扎着小辫子,身上套着极其普通的连衣裙,她的母亲根本就没有刻意地去打扮她。但是弗兰茨·约瑟夫的眼睛里看到了她,就再也看不上其他人了,他们俩一见钟情。这位年轻的奥地利皇帝将手里的一束鲜花递给了茜茜,而茜茜当时只有15岁。接过了约瑟夫递来的花后,茜茜还不懂得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她那时候还没有长大,身高也只有1米6,看上去像一个玩具娃娃,用未来婆婆苏菲皇太后的严厉眼光评判,她是一个迷人而可爱,但是又有着不小缺陷的小孩子。什么缺陷呢? 茜茜长了一口黄牙,所以我们后世人看不到茜茜露出牙齿的肖像和照片。
▲历史上的茜茜公主
当奥地利皇帝看上茜茜的那一刻,她的人生就改变了。她做梦也不会想到此生会成为欧洲最大的王朝统治者的妻子,这完全是命运的偶然。
当然,这样一个从小无拘无束的小女孩进入维也纳宫廷,美丽的童话也就消失了。伊丽莎白被迫要遵守皇室传统的规矩,并且被她的婆婆,也就是苏菲皇太后严格监管。她的婆婆并不喜欢她,过分的是,七年里茜茜生了三个孩子,自己都没有抚养权。她目睹了国家和宫廷里一场场血淋淋的战争,婆婆令她憎恶,她的丈夫又开始心不在焉,再加上孩子又不在身边,她非常郁闷。
随着年轻的姑娘慢慢长大,茜茜从厌恶这一切开始反抗了,她不再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境地,也拒绝添上丈夫“所属品”的标签。后来茜茜与丈夫约瑟夫皇帝达成了协议,她有权挑选陪伴自己的宫廷侍从,也有权管教自己的孩子,并且如愿地争取到了抚养孩子的自由。
此时的茜茜公主已经发育完全,她从结婚时候的1米6长到了1米72的高个,还有一头美丽的秀发。接下去,她为了自己的窈窕身材又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剑、游泳、做体操,还坚持洗冷水浴,所以茜茜变得成熟,也更加完美了。据记载,她曾让摄影师为她留下了一张张美丽的倩影,她乐意与她的爱犬和自己的兄弟拍照,但是却不愿意与自己的丈夫约瑟夫合影。
▲历史上的茜茜公主
作为奥匈帝国的王后,伊丽莎白并不爱自己所在的奥地利,却非常热爱匈牙利,并且坚决抵制奥地利皇宫的传统礼教。因为特立独行的所作所为,她被看作欧洲王朝历史上第一位思想解放的女性,与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保守和陈腐的气息格格不入。
当然因为有王室传统的格格不入,伊丽莎白也将自己孤立了起来,她自己也在和自己严重的抑郁症做抗争。
事实上,伊丽莎白一直是想要自杀的,她对死亡也越来越迷恋。这也是音乐剧《伊丽莎白》里面要把伊丽莎白和死神之间的纠葛作为她一生的主线。
下面我说一下伊丽莎白的创作的缘起。
编剧和作词迈克·昆茨最初只是想聚焦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来写作一部作品。因为这个时期很特殊,有点像中国的辛亥革命时期,我们是几千年的帝制,而他们是上千年的君主制,整个帝国和王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夜崩溃,可以说欧洲的20世纪就是在欧洲王公贵族崩塌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这种深厚而深刻的历史感受,欧洲人的体会太深了。
迈克·昆茨针对这一时期,就想到了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的实质统治者。那时候的迈克·昆茨还是一名歌词的译配,他在维也纳为美国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来翻译德文版的剧本和歌词,他也有机会见到了美国百老汇著名的导演哈罗德·普林斯(也就是《剧院魅影》的导演)。他说出了自己的创作想法,哈罗德·普林斯说,如果写哈布斯堡王朝,你就应该写弗兰茨·约瑟夫(Franz Joseph),因为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
对于君主制而言,按道理当然是应该写末代皇帝,才会比较有戏剧性。他还举了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欧洲各个国家尽管相互敌对、纷争不止,但是当弗兰茨·约瑟夫去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欧洲各国的皇帝都来到了维也纳参加他的葬礼。所以从历史上看,约瑟夫的葬礼其实也就是哈布斯堡王朝自己的葬礼,同时也是欧洲所有王公贵族的葬礼,当然很有戏剧深度。
▲历史上的弗兰茨·约瑟夫
迈克·昆茨一开始也打算听取哈罗德·普林斯的意见,以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为创作原型。但是,在资料收集的过程当中,迈克·昆茨却一直找不到方向,因为他发现约瑟夫缺乏戏剧性。他是一个忧伤的皇帝,而且算是一个无趣的好人。整个人生当中性格平平淡淡,缺乏戏剧的魅力。
迈克·昆茨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发现,约瑟夫的儿子鲁道夫比约瑟夫有意思,于是又继续阅读和研究,想写鲁道夫,但是之后把方向转向了写作伊丽莎白,他觉得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最具有戏剧魅力。
如前面所描述,因为一个相亲的舞会,伊丽莎白意外遇见了约瑟夫皇帝。她爱上了约瑟皇帝,或者说是约瑟夫首先爱上了她,结婚后她成为了维也纳的皇后,这完全是一个命运的偶然,对于茜茜来说,几乎是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很多人以为成为皇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其实并不是这样。随着迈克·昆茨对伊丽莎白的深入研究,正值伊丽莎白本人生前创作的诗歌集首次出版。在诗歌集里面,昆茨发现茜茜公主不是一个无辜可怜的小女孩,而是一个自信、现代的女性,远超过那个时代,而且远非公众所解读和演绎的描述。我们所了解的茜茜公主,就像好莱坞电影的形象一样,展现的都是茜茜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面。哪怕是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也一定是信心满满。后来奥匈帝国摇摇欲坠,她自己身陷囹圄都没有深入描述。也就是说,电影塑造的茜茜公主是不真实的,迈克·昆茨很反感,他想展现一个真实的茜茜,同时反映世纪之交的欧洲的历史变革。
▲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2015年演出剧照
再后来,昆茨看到了一本书,叫做《我与皇后相伴的日子》,讲述了伊丽莎白在40至50岁期间,喜欢疯狂的徒步,有时候一天就能够徒步6个小时。(那个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三联中读)像伊丽莎白长时间的徒步,需要一个朗读者跟着她,一边走路,一边读书给她听,皇后走到哪儿都带着朗读者,后来关系就很亲密。因为有了近距离接触皇后的经历,这个朗读者后来就把这个经历写成了书,叫做《我与皇后相伴的日子》。
书中有一段这样的经历促使迈克·昆茨要创作音乐剧《伊丽莎白》。作者写道,他们一行人在伊丽莎白自己的米拉玛号船上,有一天航行在地中海上时遇到了风暴,因为有一定的危险,通常风暴时伊丽莎白不会离开甲板走动,但是这一次,她却让她的仆人把她绑在了桅杆上,想体会一下暴露在风暴之中的感受。看到这里,迈克·昆茨觉得这个女人简直是无所畏惧,太与众不同了。等到风暴结束,伊丽莎白从桅杆上下来,站在船舷上,对着朗读者说,你看天上的那一群鸟,一直是同一群鸟在跟随着我们。朗读者问她,你怎么知道这是同一群鸟?伊丽莎白说,因为这群鸟里面还有一只黑色的鸟。昆茨此时敏感地意识到,在伊丽莎白的心里,她其实就是那一只黑色的鸟,是推动哈布斯堡王朝毁灭的黑鸟。
迈克·昆茨已经知道,伊丽莎白的内心其实是向往共和派的。想象一下,作为一个拥有了上千年君主制国家的皇后,一个欧洲最大的国家的皇后,却拥护的是共和派,不相信君主制。伊丽莎白其实已经感受到了末日临近。这是一个上千年的王室末日,一个人物和巨大的时代铺现在眼前。昆茨觉得他别无选择,一定要创作伊丽莎白这个人物。
那么在确定了要创作伊丽莎白之后,迈克·昆茨最先还是找了哈罗德·普林斯请他做导演,并且也请他物色作曲。一开始哈罗德·普林斯也答应了,后来推荐了一些百老汇的作曲家,但是迈克·昆茨都不太满意,他不太想创作出另一个美国版风格的《茜茜公主》,就联系了他20年前合作过的老搭档里维。里维那时候还在好莱坞作曲,他被昆茨说服,回到了维也纳,一起做音乐剧的创作。
那个时候的维也纳原创音乐剧还没有起色,迈克·昆茨后来还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制作人,后来 VBW做了这一部戏,大获成功,也树立了迈克·昆茨和里维的行业地位和未来从事德语音乐剧的信心。
好,这一讲我们主要讲述了《伊丽莎白》的历史背景和创作的缘起。下一讲,我开始重点分析《伊丽莎白》的戏剧风格特点。
本节音乐剧卡片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同我们一起进入经典音乐剧的世界
发表文章104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1900人
资深音乐剧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