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上离离
2017-12-22·阅读时长6分钟
我知道我终将老去,没有人能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你的爱情也不能。我们都会变成另一个模样,尽管我们都不相信。
这两句话,出自廖一梅《悲观主义的花朵》,电影开场前在书店消磨等待时间翻阅到。
《芳华》,是一代人的青春,跳脱历史去评价好坏并不公平,即使年代再动乱压抑,这最好的青春也就扎根在那里了。
属于父辈们的芳华,如果能有共鸣,捡拾出一二时光片影,那也一定是因为在年少时光中,那些听大人们讲过的故事,房屋里长辈们留下的生活痕迹。
我从抽屉里翻出过印着“千万不能忘记阶级斗争”的口袋,翻出过爷爷的枪套、军帽上的五角星、退伍证;我在柜子顶上找到一盒毛主席像章,有金属的、塑料的、瓷制的,挑了一枚别在衣服上,父亲看到时只说,你别错了地方,然后帮我别在正确的地方。
在不到十岁的年纪里,我无意阅读到书柜里歌颂大跃进的小说,还有一本《文革十年》。
第一次听邓丽君,用的不是父辈们用过的大录音机,而是更古早的唱片机,大伯或者大姑留下来的。
我的年少,已是九十年代初,电影里芳华已逝的年代。
坐在电影院里,看见一家祖孙三代走进电影院,两位老人已是白发苍苍,想起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的父亲,真正有情怀的应该是他。
看完电影,三个关键词,善良、集体、青春。
(一)善良
“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这大概是这部电影里被提及最多的一句台词。
每个人对于善良有不同的理解,我认同电影里这句台词,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因此从小被欺负的何小萍最明白刘峰的难得可贵。那些善意她没有在旁人那里得到过,才会一点一滴珍惜着,别人觉着稀松平常,于她而言,如同寒冬里的温暖慰藉,是刺破黑夜的光。
她以为她穿上军装就会被别人瞧得起,以为打倒四人帮后可以等到父亲解放,以为努力练功就能有出息。这些都没有发生,加入文工团成为军人不能拯救她,努力练功流汗带来的是被孤立嫌弃嘲笑,连她心里最好的人刘峰也被下放至伐木连。
如果连刘峰这样一心为人的好人没有好报,在落难时被帮助过的人袖手旁观,她怎么能期盼在这个集体里,一个不讨好的自己可以过得和从前不一样。
有了上台表演的机会,她已经不想要了。
当这个世界足够恶意满满,大概是人都会想对世界嗤之以鼻。
其实这部剧中没有真正的坏人,哪怕是林丁丁的污蔑和落井下石,也算不上真正的大恶。
相较于那个时代真正残酷的,欺负也好,下放也罢,电影里面的只能算小打小闹。
冯导不会犯给电影发行找麻烦的错误,能讲什么能拍什么门清,点到即止。
像是留白,影影绰绰,观众自行体会,懂的人自会脑补。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哪里都有因为不够漂亮不够有钱尽管没犯什么错误就是被瞧不起的人,哪里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瓜群众。
初中有一女同学,体胖脸黑声粗,在我们还穿着小背心的时候她已经发育丰满要穿内衣,因此被孤立和嘲笑。我亲眼见,班上即帅气成绩又好的男生趁着体育课教室人少砸坏她眼镜盒,然后和边上三两男生开颜嬉笑,自此对这几人再无好感。
她就是我身边那个一直被孤立欺负的何小萍,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穿衣打扮讲话,做任何事动辄得咎。
而我,也不过像萧穗子般旁观,顶多在心里为她打抱不平,未伸手援助一二。
大学时的班花,家境优渥,一时脑残甩掉男友去酒吧卖酒,傍上一身家过亿的老板,骗对方自己有小孩要养,裹着浴巾和对方拍床照又拿出手机翻照片给我们女生看。一堆人嘻嘻哈哈笑她,独我一人冷冷说你这样对方散播出去怎么办。“这怕什么他散播我的我这也有他的。”她满不在乎地说。“她自己都不在乎你在乎什么。”同寝室人这样说。
我在乎的其实不是床照,而是身边每个人都只是笑笑闹闹不对她劝告,这才真正可怕。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不够善良的错误,还是成长后圆融的智慧。
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明白,大概也不会明白。
因为不够善良,我的善意先给自己,其次才是旁人。
亦不够冷漠,无法将那些事物熟视无睹,留有几分恻隐之心。
注定了,只能在中间摇摆不定。(二)集体
我不想将刘峰归于到善良,当然这个人在整部电影里的确是纯善之人。
刘峰的善良,有着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打上了活雷锋的标记。
我更愿意将他看成,强调集体荣誉奉献精神的产物,脱离了时代便不会那么无私到彻底。
小时学雷锋活动一年一次,全校以班级为单位出动,肩扛红旗手拿扫把给家属区大扫除。雷锋的形象类似小红花、红领巾一样打上了先进优秀的标记,我们被教育着要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在哪里。
念大学时,听到经济法老师对雷锋的评价,他说雷锋在国外,算破坏劳动法纪,因为正确的劳动方式是各司其职,他到处做别人的事,其实就占了别人的工作岗位,于就业不利。
这种观点谈不上颠覆,也算新奇。
刘峰像水,善利各色人等而不争,他是活雷锋,道德楷模,属于集体的样板。这样的人,可以听他做先进报告,可以遇到困难时找他帮忙,可以为他获得荣誉时鼓掌,他的光辉始终带着高大上的形象,他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林丁丁的抗拒,不仅仅因为刘峰的物质条件不够好,也因为她对这样的人,生不出私情。
何小萍像沙,在众人眼里硌得难受,她没做错什么,不过在众人言笑晏晏的时候低头沉默便是不合群;在别人挑剔着饺子不好吃习以为常热水澡的时候,没见过世面流汗多身上有味便是异类。
一个如水般融入集体无处不在终被忽略掉可贵,一个如沙般在集体里格格不入遭受排挤。
失望如何小萍,放弃对集体荣誉的追求,终被集体处理下放至医疗队,在炮弹纷飞时护住小战士身体,救死扶伤成了英雄反而不适应得了精神病。挣扎如刘峰,放弃了那些代表荣誉的奖状奖品,依然愿意战死活成英雄被歌颂传唱,为了救人性命断了手臂半生潦倒,还是觉得比起躺在地下的那些战友已经好上许多。
人们会在故事里喜欢一个质朴、乐于助人的刘峰,会同情一个美丽、勤奋却始终不被善待的何小萍,但到现实里依然更愿意活成陈灿、郝淑雯这样善于经营的样子,和高富帅白富美打交道谈婚论嫁,哪怕有一点小自私或者势利只算小毛病,比起木讷少言、穷、没前途那又算得了什么。
《乌合之众》里谈及群体的智慧: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
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
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
正是因为缺少善良,我们才强调善良的可贵;老太太无人敢扶了,我们才愤怒人心的冷漠。
愤怒之下,把社会看成一个大集体,每个人都不那么无辜。(三)青春
某日某网买王朔的书,有人在下面评论:还以为有多了不起,原来不过我们这个时代的郭敬明。
观点不敢苟同,感觉有点类似看到冯导带着情怀所拍摄的《芳华》,被解读成美化动乱年代和意淫文工团女青年。也许这就是代沟,你心里的理想青春,他眼里的狗血矫情。
这是以一个已经站在彼岸的过来人角度去描绘过去,浓厚的转而淡薄,执着的可以豁达,成长的是人生智慧,不管是妥协还是宽容总归对世界少了愤怒,不需要用力过猛去表现曾经的情绪,甚至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检视年轻时的岁月和里面的人,用淡漠的姿态去面对深刻,用平淡的语言去一笔带过心惊。
如王家卫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如遭命运磨难的何小萍和刘峰一样,反而能活成温和的模样少有抱怨。
这回忆布满灰尘,也柔软且深入内心。
姑娘们的衣服遮掩了曲线,遮掩不住青春肉体的美好,从澡堂出来时带着湿气的头发,从身旁而过时能闻到浅淡肥皂香味。
穿上身的绿色军服,传唱的革命歌曲,苏式红砖房建筑,墙壁漆上绿漆的大礼堂,从窗户里透进的金色阳光照在姑娘们舞蹈跃动的身躯上。
那些以为可以不朽、不变、至死方休的热情与理想已随芳华逝去,最后剩下的不过如此,但终归有它的美好之处,每个时代的青春自有自的狗血和矫情,谁都没有更高贵。
电影落幕,青春散场。
发表文章8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7人
也无风雨也无晴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