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有播音腔
2017-12-22·阅读时长3分钟
之前,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碎片式的情节,符号化的年代,流水账的青春。我能理解对于青春的执念和自我沉溺。
“对于青春的执念和自我沉溺。”看到这里,我卡壳了,我什么时候也开始慨叹青春了!
早上还听着社区老奶奶们串联着他们时光中的音符。晚上便在杜比的影厅里,回环了几个时代的交响曲。
舞蹈、交响乐、鼓号、文工团。
领袖、革命、山呼、呐喊。
子弹、沼泽、坦克、越战。
云南,米轨,小站,十年。
芳华,感叹。
总有些很熟悉的字眼。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他们时代的故事,时不时出现,却又满不在乎;长大了,才听严歌苓和冯小刚讲爷爷奶奶的青春,刹那芳华,只是一瞬间。
也许爷爷奶奶不会给你讲战争的残酷,因为那是他们时代的痛苦。你厌倦了他们总是感叹现现今时代的美好和古怪的脾气。而当你长大了,当你翻开严歌苓的书,拉开冯小刚的幕布。你才明白什么是残酷甚至幻灭。
严歌苓写幻灭,严歌苓笔下的你触摸了我。而冯小刚叹岁月,定调了一首叫《芳华》的恋歌。
严歌苓笔下有幻灭,但冯小刚镜头里只是一闪而过。严写的是“他触摸了我”,冯心里更多是芳华,如同张艺谋心里有“归来”,而不是“陆犯焉识”。无论是冯还是张,都从严歌苓笔下拿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将严那部分反思一带而过。他们终归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而严歌苓多是历史边缘人视角。也只能如此了。
——豆瓣“小心和小欣 ”
冯小刚从严歌苓笔下取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取走一个故事,一些人物,一些场景。搭建了一个青春岁月的舞台,而我们从冯小刚的镜头里取下了自己的共鸣,取下了青春的回忆,取下了滴滴眼泪。换做岁月的沉淀和蹉跎。谁不是如此?
尽管那荧幕下的观众老老少少,经历大不相同。而时代在变,回忆不变。音乐和舞蹈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却串起了几代人的共鸣。我们心里很清楚,无论如何时过境迁,每个年代都一定会有自己的何小萍和刘峰。
舞蹈是有灵性的东西,艺术最能打上时代的烙印。
独舞。一个人的独舞。无论是作为精神病人的何小萍在昔日文工团的舞台下,在往日循环往复的交响乐中,被唤醒的独舞。亦或是电影中删掉的,高原上不愿上台不甘“堕落”又不屈的独舞。是梦想的破冰而出,彻彻底底的展露。从小缺少父爱、冻了自己三天才换来母亲短短的拥抱,以为当了兵进了不对就不会被人欺负。而当一个个幻想的破灭,只能将梦想藏心中,在那音乐声中被唤醒,彻彻底底的展露。高处不胜寒,人人不识我那倔傲的孤独。
何小萍代表了青春的残酷,我们无力去改变任何已写就的命运。爷爷奶奶脸上的皱纹代表了岁月的残酷,我们无法将它消除。我们没法追回已经流过的岁月。岁月流逝,但芳华永存。
沼泽、残肢断臂、血肉模糊、枪林弹雨以及堆错乱叠得的让人呕吐的尸体。上一部我印象中出现这些镜头的电影,是《血战钢锯岭》,但那些写战争,而这是写时代。有人说这是冯导自己的东西,不是严歌苓所表达的深意。有人说这是电影手法中视觉的东西,有人说这是戳人泪点的东西。甚至有人建议冯导将战争的情节删掉,用画外音交代角色断手和精神失常。但电影,无非就是消遣。人们用一张电影票的消费换来了两个小时的感动和短暂的共鸣,而脑中碎片式的情节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湮没在无尽的消遣里。一觉醒来,一批人挤进了地铁的车厢,奔向目的地,又一批人走出了电梯,走进影院里。也许会有那么一个人把票根夹进书页,拆掉塑封包装,翻开了那青灰的书皮,找寻那段“你触摸了我”的记忆。
有人说冯小刚的荧幕里没有了原著的东西,没有了严歌苓笔下的幻灭,没有了孤独。其实,这本来就是消费是时代,熙熙攘攘的走进电影院,不过是两个小时的感动和短暂的共鸣。一觉醒来,一批人挤进地铁车厢,一批人打着惬意麻将,又一批人贡献着电影的票房,哭得琅珰。哪怕有一个影厅中有一个人会翻开书写时代的书籍。也不错。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
真正善良的人不被理解,易被理解的人不太善良。
我不是一个善良人,早已跌倒在现实的尘埃中。
我,敬佩善良的人。
发表文章1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