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医生的永恒困惑

作者:刘畅

2020-03-11·阅读时长10分钟

106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53个字,产生5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5年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在做眼科手术


医学的本质

“眼科里有一种病症叫作‘伪装综合征’。20多年前,我看过一个转诊来的病人,眼内的葡萄膜发炎,各种病症已经诊断了一遍,就是不见效。我们怀疑是病毒感染,治疗了4个月,发现病人的脑子里长了肿瘤,做病理后发现是淋巴瘤,我们误诊了。又过了4个月,病人就去世了。之后,我们就给淋巴瘤引起的眼内病症,起了这样的名字。”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戴着眼镜、身材颀长,常年处理庞杂的事务令他走路如风,白大褂胸前的口袋里夹着笔,下摆飘飘,一个典型外科医生的样貌。

他有34年的从医经验,年轻时在业内便有“小魏飞刀”的名号,讲起自己曾经的失败却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著名外科医师、哈佛医学院外科教授葛文德曾在《医生的修炼》里揭示的医学的永恒困惑——“不确定性的前提与对完美结局的希冀”,在他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

魏文斌告诉我:“眼球是唯一能够直接看到内部结构的器官,眼内的血管又是全身血管的末端,眼科由此能够见微知著。”人类大约会罹患1.36万种疾病,医生发现它们,许多时候依靠的是经验积累出的直觉,为直觉求证,又再次积累经验。在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与佑安医院合作治疗艾滋病人,发现艾滋病人眼底的出血点与众不同,由此积累起通过眼底病症,倒推艾滋病患的经验。“甚至包括用药在内的诊疗方法,都是医生临床试出来的,只有医生能决定药物该如何用。艾滋病人的眼内病毒感染,当时没有专门的药,就想到眼睛结构封闭,本身有屏障,用于全身的抗病毒药物作用不到眼睛上,于是就把全身输液的抗病毒药物抽一点,直接打到眼睛里。结果病人真治好了”。

而他深知,即使最轻松的近视眼手术,也存在激光把角膜削偏、削掉的风险,外科手术中对完美结局的努力贯穿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但不确定性仍是一个医生一辈子都在面临的事。

“刚工作的第一年,医生可以做缝眼皮上的口子之类最简单的手术,到了第二年被允许做个斜视的手术,把眼部的肌肉来回拉,之后可以处理青光眼,工作三年之后,才有可能做白内障的手术。手术时先做助手,给主刀医生递剪刀、剪线,等线剪得很熟练后,主刀医生就让你缝一下,要是看到你哆嗦,立刻就把你换下来。”魏文斌向我介绍外科医生成长的过程。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年轻医生的成长按部就班,每一步都有经验丰富的上级医生保驾护航。而年轻医生的受挫则是必然的,“比如白内障手术的切口,应该立起来一点切,但年轻医生一上手,刀就斜着下去了,只有多做几个后,自己手上有了感觉,正确的操作才能得心应手”。

文章作者

刘畅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38个推荐 粉丝50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应对不确定性

流动时代的危险与机会

969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