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2.1 先秦时期丨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

作者:司冰琳

2020-03-08·阅读时长5分钟

65826人看过
按照时间的脉络,我们把中国音乐历史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近代这六个板块。接下来,中国音乐史学者司冰琳将帮助我们串联起每个历史板块,带我们漫步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

2.1 先秦时期丨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

18.9MB
00:0013:45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司冰琳。精品课《听吧!国乐》未来的课程,将由我来带领大家走进丰富而璀璨的中国音乐历史与文化。

中国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同时掌握更多有关民族乐器的历史和审美方面的知识,课程中将中国音乐历史长河划分出了“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近代”六个板块。每个板块的音乐内容都多姿多彩,很难做到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里介绍得全面而细致,但我们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帮您打开一扇了解中国音乐的大门,透过它去感受国乐之美。

这一节,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

骨管乐器的诞生和使用

回溯中国悠久的音乐历史与文化,我们不禁要问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来自哪里?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祖先们拥有怎样的音乐生活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中原大地。

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有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古代聚落遗址,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湿润、河流纵横,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地域。这个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出土的大量器物,向人们显示着贾湖先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尤其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墓葬中的骨笛,为我们了解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音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

贾湖遗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已发现,8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整理出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以及各种规模的墓葬、动物骨骼和植物标本。学者们将发掘出土的贾湖骨笛分为三类:早期骨笛,距今9000至8600年左右,笛身开有五孔、六孔,能吹奏四声和五声音阶。中期骨笛,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笛身开有七孔,能吹奏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骨笛,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笛身出现八孔,能吹奏七声音阶和一些变化音。

▲贾湖骨笛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这些考古测定和研究表明,至少在一千两百多年的时空跨度内,贾湖先民们不断传承着这些形制比较固定、制作相对规范的骨制器物。同时也说明,骨笛在贾湖地区的使用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音乐实践基础上发明创造的结果。这些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创造出的原始文明,超乎今天现代人的想象。

贾湖骨笛是用大型禽鸟双翅的尺骨制作,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鸟类的尺骨薄壁中空,截去两端骨关节便是理想的发音管。八九千年前,河南舞阳地区曾生活着大量鹤类动物。鹤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是高雅、长寿的象征。自古被人们认为是沟通阴阳两界、人神之间的使者。贾湖先民们就地取材,用鹤类的尺骨做成一支支骨笛,用美妙的笛声寄托他们对天、地、人、神的虔诚信仰,在原始人的心中,音乐具有神秘的魔力。

让我们更为惊喜的是,八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已经有了音律的概念。在有些骨笛的音孔之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钻孔前刻划的标记和符号,有的音孔旁边还有小孔。这些标记、符号和小孔都经过精心的计算和设计,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孔位和校正音高的。由于每支骨管的长短、粗细、厚薄都不相同,要在这些形状不太规则的骨管上计算符合于音阶关系的孔距,在新石器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难题。

▲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了史书中未曾记载的远古音乐文明,同时也给现代人留下了更多的谜团和猜想。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则故事:黄帝命伶伦作乐,到昆仑之北的嶰溪之谷,仿效凤凰之鸣叫,削竹为管,做出的笛子可以吹奏出十二个音。从这则神话中,我们知道音乐起源于模仿大自然的声响,而贾湖骨笛在中原的破除而出,向人们吐露出远古音乐文化的历史信息,以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吹管乐器的诞生和使用要比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远在八九千年前,先民们的骨管乐器制造水平以及所拥有的音乐思维不止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上,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音乐奇迹!

礼乐文明的先声

了解完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到底来自哪里后,再让我们走进下一个时间节点,了解礼乐文明的先声又是如何产生的。

商代在文化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青铜艺术的逐步繁荣。我国的青铜时代大体相当于文献上记载的夏、商、周时期。

青铜铸成的乐器是青铜器物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们同时兼具礼器的功能,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体现。出土的众多商代乐器中除了常见的铃、铙、镈、钟等青铜乐器外,还有埙、鼓、磬等其他材质的乐器。有趣的是,这些乐器大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乐器的表面饰有狰狞的兽面纹样。这些形态狰狞、风格诡异的纹饰与承载它们的器物一起,构成商代艺术审美的典型风格,凶猛、威严的纹饰象征着无边的神力,其威慑力足以使人惧怕,进而顺从臣服。

武丁后期至帝辛近两百年的时间,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日臻完善,动物形象的纹饰更加流行,有的还带有强烈的写实感。

以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座大型贵族墓葬出土的商代晚期虎纹石磬为例,其磬体的图案便是代表。由石头制成的乐器磬,也被称为“鸣球”,这种能敲击出乐音的石头,后来逐渐演变为制作精美、清脆悦耳的编磬。这件石磬外形呈片状,磬体上方悬孔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表明是墓主人生前经常使用的器物。磬体表面刻有一只老虎,身躯呈匍匐状,怒目圆睁,虎口大张,尖尖的獠牙清晰可辨,因此被称为虎纹石磬。

▲虎纹石磬

青铜钟,一般有甬钟、钮钟和镈钟三种形制。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出土一座商代晚期大墓,墓葬中的牛首纹青铜镈钟,其正面十分显眼的牛头纹饰以及整件镈钟的外形透露着商代乐器的瑰丽诡异之美。虽然周身布满绿色的锈迹,但仍掩饰不住它昔日的风采和贵族气息。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兽面铃与新干出土的牛首纹镈钟在艺术风格上十分相似,这两件器物上的兽面纹饰都体现出商文化的神秘与威严。

▲牛首纹青铜镈钟

商代对神灵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出土的大量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印证。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些体现商代文化特点的青铜乐器,其主要纹饰是饕餮纹。在饕餮纹的造型上尤其突出一对双目,借助器物表达出威严、神秘、畏惧等超自然的力量。这些纹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大量地运用于祭祀器物中。后来逐渐被龙纹、凤纹、鸟纹等其他多样的纹饰所替代,纹饰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审美风格的转变。

直到西周中期,随着政治的稳定和自身文化的确立,周人的风格才真正体现在青铜器上。这一时期青铜器上盛行的图像,是更为现实的生活题材。比如属于贵族生活的宴饮、歌舞、射御以及战争等场景。因此青铜乐器由商代供祭神灵、祖先的神器逐渐演变为西周中期以后帝王贵族在礼仪场合、宴享活动中“钟鸣鼎食”的奢侈品。

好的,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这些,在这一节中,我们讲述了中国音乐文明的曙光在哪里以及中国礼乐文明的先声,下一节,我们将走进周代的礼乐文明的诞生和辉煌。

 

转发下面的海报

和更多人一起

分享国乐之美


文章作者

司冰琳

发表文章14篇 获得48个推荐 粉丝190人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听吧!国乐

9000年音乐美学与高光乐器

44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1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