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给孩子的人文地理课 | 读感周刊:长风万里,心当无羁

作者:中读推荐

2020-02-14·阅读时长8分钟

2787人看过

最近因为疫情,大家都隔离在家,除了必须购置日常生活所需之外,“出门”这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成了一件难事,旅行更是奢侈的想法。中读推出的这门“给孩子的人文地理课”,正好适合宅在家中的听众:即使我们此刻无法动身,也总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候。

兼具考古学和艺术史专业背景的耿朔老师,在这个专栏中为我们选择了八条古道,四条长线,四条短线,长短搭配为四组,基本覆盖了覆盖了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也包括陆路、水路、栈道、关隘等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元素。即使宅在家里,也能跟着耿朔老师的声音,游遍大江南北,在内心构建出一个既有历史纵深也有地理图景的古道之旅。

目前,课程已经更新了两组,包括蜀道和太行八陉,大运河和浙东运河。蜀道是沟通巴蜀和关中的要道,太行八陉则穿越了太行山,二者都是以山路为主,非常险峻,历史上有很多的军事行动发生在这两条古道上。京杭大运河是元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大动脉,连接了位于华北的首都和最富庶的江南,浙东运河则把运河向浙东的绍兴和宁波延伸,二者都是重要的水路。



蜀道手绘图(绘制/陈笛)


太行八陉手绘图(绘制/王雨欣)



大运河手绘图(绘制/王雨欣)


浙东运河手绘图(绘制/林欣霞)

耿朔老师的讲解,结合历史故和地理人文,让静态的古迹妙趣横生,从历史人物故事、散文诗词到沿途美食,他的讲述让这场实地和精神旅途十分丰盛。

比如,聊到蜀道的翠云廊时,耿朔为我们讲述了不一样的张飞:随刘备入蜀以后,张飞长期镇守蜀地北部地区,比如当过巴西郡的太守,张飞在地方治理的时候,非常注意方略,种树、修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正是这条路上有这么多的古柏,从而就为南抵梓潼,北至昭化的这段蜀道赢得“翠云廊”的美称。

比如,聊到太行八陉,耿朔老师话锋一转,聊到了白居易的长诗《太行路》,开头第一句是“太行之路能摧车”,这首诗歌拿太行山路的曲折回环,比喻人心复杂。

再比如,在聊到大运河路过高邮的时候,耿朔老师聊到作家汪曾祺对高邮鸭蛋的赞美,并提到另一位美食家、作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的:“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建议大家切开后,蛋黄蛋白都吃,不要只吃蛋白不吃蛋黄,这样的话会“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在这几条路上,很多听众也留下了自己的读感和思考。不妨一起来读一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待疫情过去,再去亲身走一遍这几条陪伴你度过漫长等待日子的古道吧。

(以下是中读君在耿朔老师的中读专栏“给孩子的人文地理课”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故事让小城变得鲜活

@懒毛

真是不可思议,运河行到高邮,竟联系上这么多耳熟能详又互不搭界的名字:咸鸭蛋、蒲松龄、吴王夫差、盂城驿。老师信手拈来的历史故事使一个小城变得立体鲜活。水上立交桥听着新鲜,难以想象,有机会一定实地看看。

在路上是一种生活状态

@图小木

要想富先修路,条条大路通罗马,驼铃阵阵羌笛悠悠,从古至今有人的地方就有路,路架起来的是沟通,是传播,是文明的产生与流动。在路上是一种生活状态,在什么样的路上是生活状态的意义

建筑与历史的思考

@Wendy

每次听老师的课,都觉得好有画面感,边听边想象古代的盛况,然后再去看图片,这样的感觉很有趣。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东不压桥”,名字原来是这个意思。还有八里桥以及八里桥之战。每一个古迹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建筑,还有活生生的历史。关于通惠河古老的河古老的闸背景下的国贸CBD我倒是有不同的想法,其实这样古今交错真的好吗?比如塞纳河两岸仍旧是古老的建筑,泰晤士河主题两岸也仍旧是历史,但并不妨碍巴黎和伦敦的现代性,所以北京真的需要这样吗?

烟火气

@mayor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烟火气息扑面而来,绍兴师爷的精明,浙江商人的务实都令人感叹,真想去耿老师推荐的安昌古镇住几天。

充实知识空白

@叶如眉

历史和地理一直是我的弱项,能遇到这样一个好的平台,好的老师讲的好的课程,先来一场精神之旅,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空白,希望将来能跟着老师的步履一一践行。

户外徒步指南

@范世刚

作为对历史、古迹都十分着迷的户外徒步爱好者,这个专题简直就是福音。看到推广,立刻就订阅了。期待后面跟着老师学到丰富的内容。

知识的融会贯通

颖欣

发刊词就很让人心动。突然也觉得网络很好,让我在南方小岛也可以听到中央美术学院的课程。历史,文化,美术都有相通之处,可能听了你的课,我再去看古诗也会不一样。做这个课是个好想法!支持!

主讲人声音很好

@136*****606

学霸的世界不理解,主讲人耿朔为了游山玩水选了考古学,要我直接选旅游管理了。自从山西开通了去成都的高铁,看了一下经过的站名,仿佛进行了一场诗词之旅,所以很有兴趣听一听,准备收割了,主讲人声音也不错。

跟老师增长见识

@美丽往事

曾经一度有过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沿京杭大运河旅行,体验沿途的风土人情,感受运河文化的衍生与盛衰,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成行。非常期待能跟随作者的引导与脉络,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实现心愿!

颠覆认知

@Sky

一直以为荔枝产于南方,因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没想到杨贵妃吃的荔枝竟然出自于川东!颠覆认识了~

心有灵犀

@戴小洁

开篇音乐太美了,意境传达直抵内心,心灵立刻起飞,学过三山五岳来到巴山。前段时间刚路过西安出差,在陕博看到了地势图,正好勾连这条路

感受到秦岭的巍峨

@ACTAEA

曾经多次到四川,不过去的都是川西高原,还没有能够去到四川北边和陕西交界处,但是也曾经多次登顶太白山。心中真的能体会秦岭的那份巍峨。

鲜活的蜀道

@小小宝

作为一个四川人今天才知道了蜀道的真正模样,才知道了天府之国的由头,敦煌壁画中唐玄宗逃亡四川的场景原来走的就是蜀道,顿时变得鲜活起来;还有苏轼赶考也与蜀道有关,真是太有趣了。期待后续。

怀念独自旅行的乐趣

@马淑丽

十几岁的时候,就喜欢独自旅行,坐牛车、摩托、吉普、拉煤的卡车,那时连接一个县城到另一个县城似乎还没有很便利的大巴车,只是每天固定时间有一趟。这多年过去了,似乎还在路上,还没有游完。人生纷纷扰扰,回头独处一隅。

神秘的蜀道

@151*****901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危乎高哉。这是我小学时候爸爸教我读的诗文。而我最感兴趣的是地崩山摧壮士死,那个蜀王还有那些蜀中勇士,秦巴古道充满神秘。因此我第一次买了中读付费读物,第一讲听罢,还想再走蜀道。

长风万里,心当无羁

@臭熊熊的小喵喵喵

蜀地之外常言少不入川,不知道是担心天险阻隔还是担心安逸消磨。或者二者兼有。曾经向往的川渝,来过又离开。狗苟蝇营,物是人非。终于有一个机会再卧游那些来不及去看的山水,读那些来不及去找的传说。原来杨贵妃想念的荔枝并不来自岭南,不知道以后哪天会走一走五丁开道的古栈。恨乌及乌太狭隘。长风万里,心当无羁。

诗词中的蜀道立体起来

@湛青

第一次听这样历史向的课,感觉收获满满。终于了解了关中地区的位置,积累了“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传说典故,也终于知道了蜀道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道路,更是一方天地的脉络,人文交流的网络。

至此,仅在李白诗词中存在的“蜀道之难”“剑阁”和原本只鲜活于战国的眉县等等等等,才终于在我眼中立体起来。

期待蜀道深度游

@Cheryl

第一讲就讲到我们四川,非常亲切。老师讲了之后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好想马上跟着老师讲解的线路来一次蜀道深度游。�

睡前课堂

@131*****186

讲的很有趣哦,现在都睡前来听了。去过一趟四川,但是对四川在地图上啥位置一直没有什么概念,今天算是加固了。苏家父子两个月多到达开封,脚程算快么?花费想必也不少吧

一路行走,一路丰盈

@三土

意气风发辞锦官,不仅能领略到历史遗韵,也能感受到后人美好的演绎。青铜神树的风采昭示了长江流域中华文明母体的姿态,德阳文庙的存在显现出华夏文明传播交流的华彩,平阳府君阙与绵阳科技馆的融合是标志性建筑跨越时空的碰撞,七曲山大庙的兴盛是世人求学奋进的缩影。一路行走,一路丰盈。

串起了看过的电影

@186*****870

我以前去过太原天龙山的石窟,原来是道教的石窟;我今年去了云岗石窟,是佛教的石窟?感谢老师的讲解,这个课能串起我以前看过的一些纪录片、去过的一些地方,现在我去查查柏树的样子……

上班途中听一篇

@Eden

每天早晨上班的途中听一篇,通勤的时间也变得令人期待起来。耿老师提出的一点思考确实很有趣及引人深思:川蜀地区相对中原来讲,属于边缘文化区,为什么却是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地区,而且不乏苏门三父子这样的人才?各朝代的中央统治者是如何管理这块地方的呢

感觉耿老师娓娓道来的历史典故中真是藏了太多神奇魔力,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超级喜欢翠云廊公路上和城南市井生活的那两张照片。很庆幸我没有错过三联的这个专栏,精品!

顿感入心

@微*观世界Vicky

听耿博士的书,很有代入感,是一种享受。这是与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行经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不开的,赞一个!

“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诗的时候,顿感入心。因为剑门关所象征的雄关漫道本应与家国大事有关,而在陆游诗文勾勒的这一幅自画像中,我看到的确是微雨中的一只老驴,只影孤单,踉跄而行,我感觉到陆游满胸的壮志,化作天地间的一点微尘。

地理和历史的深度画卷

@君

听耿老师的旅行分享,会感觉眼前有一幅地理广度和历史深度组成的立体画卷。五条沟通川陕两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道路在峡中江上纵横交错。我大概能想象出耿老师当年面对这涛涛江水时的感慨心情。文人看景和普通人看景不同,往往能穿透历史烟云。不同时光的印记在此汇聚,更觉人乃天地蜉蝣,沧海一粟。我们都不过是历史漫漫长河中一小段的见证者。

只能意会的意境

@美丽往事

曹操题写“衮雪”二字的“衮”字的真实用意究竟是什么呢?据《周礼·春官·司服》和《礼仪·觐礼》解释说,“衮”字是“衮衣”、“衮冕”、“衮龙袍”的意思,而“衮衣”、“衮冕”、“衮龙袍”是帝王的专用礼服;“雪”字,则象征高洁和纯正。所以,“衮雪”二字是曹操本人在反映他具有帝王的霸气和崇高的威望,这种意境和心态只能够会意,不可言表,所以曹操才题写“衮雪”二字,并不是把“滚”字忘了三点水而写成“衮”字。

————

在中读App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点击下图,浏览本专栏目录页

文章作者

中读推荐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4230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耿朔·给孩子的人文地理课

八条古道游学中国

15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