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3.2 王安石司马光苏轼 | 激进的变革与争议

作者:刘成国

2020-02-07·阅读时长7分钟

41923人看过
在今天的哲学史叙述框架中,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都比较边缘,但在北宋当时,他们是占据着学术思想舞台的核心的人物,也深刻影响了北宋以至南宋的学术思想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研究员刘成国,长期从事宋代思想学术文化史的研究,将为我们详细讲解王安石,以及他的对手司马光和苏轼。

3.2 王安石司马光苏轼 | 激进的变革与争议

21.4MB
00:0015:38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课程介绍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音频课,我是刘成国,现在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我主要研究宋代文学史和宋代学术思想史,特别是王安石。今天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述王安石和他的对手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王安石的学术思想,还有他的两个最主要的对手司马光、苏轼,他们的学术思想以及对王安石的批评。

政坛新星

宋仁宗嘉祐二年,文坛领袖欧阳修主持贡举,这被视为宋代古文运动胜利的标志。在这之后,北宋的古文运动开始呈现出分化的倾向。

我们知道,古文运动发起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们认为骈体文不能阐明儒家圣人之道,但当古文文体已经取代骈文,成为最流行的文体形式之后,接下来对儒家之道的探求及分歧便日益重要,并成为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欧阳修稍后的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程颢、程颐等人,可视为古文运动的分化、纵深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在这其中王安石的年岁稍大,政治地位最高,他的荆公新学是北宋中后期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新学的本质是一种制度之学,以下我们将以制度这个词为核心,从经典、天道、人性、文字等四个层面来来阐述王安石的新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王安石的生平和政事。王安石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去世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他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他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籍贯是临川,所以人称王临川。晚年居住在金陵(今天江苏南京),所以人称王金陵,王半山,半山老人。因为被封为舒国公、荆国公、舒王,所以世人又称他为王荆公、舒王,死后谥“文”,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文公。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王安石出生在临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父亲王益,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时任临江军判官,为官清廉刚直,勇于任事。母亲吴氏,出自抚州金溪(今属江西)大族,好学强记,文化素养很高。王安石自幼跟随父亲转徙各地,至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全家才开始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他“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十七八岁时,便以历史上的贤臣稷、契自命,树立起远大的政治理想:“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第四名登进士高第,授校书郎、签书淮南判官厅公事(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庆历七年至皇祐二年(1047—1050),知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皇祐三年至至和元年(1051—1054),通判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至和元年(1054)九月,入京任群牧司判官,提点开封府诸县镇公事。嘉祐二年(1057)夏,出知常州。翌年,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嘉祐四年(1059)初,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嘉祐八年(1063)八月,因母丧归江宁(今南京)丁忧。

作为进士高第,王安石本来可以按照北宋官场惯例,在扬州签判任满后,献文求试馆职,获取晋升的捷径。然而,他数次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宁愿辗转地方任职,去施展治民的抱负。在知鄞县任上,他“读书为文章,二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在舒州通判任上,他躬行俭素,严明吏治。时逢大旱大饥,他襄助知州每天开常平仓赈济灾民,巡行属县,发粟救灾。在知常州的短暂任期内,他开凿运河,疏导水势,振兴文教。随后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又巡视一路,访问民生疾苦,奖励提掖人才,纠治官场上的苟且因循之风,导致诽谤四起。

凭借出色的政绩,王安石逐渐成为北宋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被视为东南地方吏治的典范。时人记云:“是时,荆公王介甫宰明之鄞县,知枢密院韩玉汝宰杭之钱塘,公(谢景初)弟师直宰越之会稽,环吴越之境,皆以此四邑为法。处士孙侔为文以纪之。”更重要的是,通过任职地方,王安石积累起丰富的行政经验,对民生疾苦、社会弊端、吏治腐败有了深入了解。他以儒家经典中的理想政治作为对比,从中汲取资源,来观照、批判当前社会中的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不公正现象。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情怀,驱使着他每任职一方,即恪尽职守,奋发有为。而一份居官无补的自责和惭疚,也时时流露诗中。《文集》卷十二《感事》: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诗歌继承了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新题乐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百姓苦难的描述,怵目惊心;对县吏无能而又百般盘剥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图片来自网络)


全方位变革更制

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以翰林学士召入京师,深获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二月,除参知政事,翌年拜相。在神宗大力支持下,王安石于熙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创置三司条例司,开始了全方位的变革更制。先后出台的重大新法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销并军营、措置宗室、募役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等等。同时,强化官僚系统的考核;整顿中书系统以提高行政效率;控制台谏异议;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各级学校;设置经义局,训释经义,以一道德同风俗,确保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制度、意识形态的保障。

以上新法,基本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官僚系统的行政效率得以改善,皇室、外戚、士大夫的某些特权得到削减,豪强兼并与高利贷者受到抑制,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取得了熙河大捷。

变革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各项新法的出台比较密集仓促,往往雷厉风行,超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由于各地官吏的良莠不齐,新法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弊端丛生。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触犯了特权阶层的某些利益。新法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目标,这与传统儒学的侧重礼仪、教化颇有不同。而神宗、王安石希望通过富国强兵,彻底改变北宋与西夏、辽国对峙中的妥协局面,从而减轻人民负担,取得王朝的长久治安,这种奋发有为的政治理念和战略目标,也并未在官僚士大夫阶层内取得一致共识。以上等等,导致了变革从一开始便受到强烈反对,引起士大夫阶层内部的严重分裂,深刻影响了北宋后期政局。

熙宁七年(1074)春,反对者又以持续大旱为由,对新法展开攻击,而新党内部也开始内讧。四月,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府。熙宁八年(1075)二月,复相。熙宁九年(1076)十月,因遭丧子之痛,且深感神宗的信任和支持已经不如以前,王安石再次罢相,出判江宁府。

自神宗熙宁十年至哲宗元祐元年(1077—1086),王安石退居江宁,仅食祠禄。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他仍然关注政局。他修订《三经新义》,注解佛经,删定《字说》,试图为新法寻求统一的理论基础。更多的时间,则悠游于山水之间,参禅问佛,诗歌唱酬,真率无心,洒脱自如。

哲宗元祐元年(1086)四月六日,王安石去世。当时,他所创立的各项新法,已被垂帘听政的高太后以及司马光等旧党逐一废除。等到哲宗亲政后,新法又开始陆续恢复,但与王安石创法立制时的本意,已经颇有不同。

争议延续千年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是极少数能够“广涉四部、具有恢宏格局的文化巨人。”清代著名学者陆心源评论说:

三代以下,有经济之学,有经术之学,有文章之学,得其一皆可以为儒……自汉至宋,千有余年,以合经济、经术、文章而一之者,代不数人,荆国王文公一焉。(《仪顾堂集》)

同时,王安石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南宋著名心学家陆九渊认为:

英特迈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蔽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

这个评价充分凸现出王安石高尚的道德人品:“洁白之操,寒于冰霜”;还有王安石伟大的理想抱负,所谓“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孔”是孔子,“孟”是孟子,这里是说王安石的学术思想,是以孔子、孟子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就以伊尹、周公作为自己的典范和表率。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堪称不刊之论。但对王安石的政事、学术,陆九渊则不无保留。事实上,历代对王安石评价的巨大分歧,主要来自于对变法的不同认识,至于他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则很少有异议。自南宋以后直至清代,对于王安石变法,批评、否定是主流;自近代梁启超以来,褒扬、肯定是主流。无论是批评还是褒扬,在主流评价之外,始终存在着强烈的异议之声。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认识,一直处在“进行时”中。

好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节中我们要说王安石的学术思想。

如果你对本讲内容感兴趣

不妨保存(截图)下方海报图

分享给你的朋友和朋友圈

文章作者

刘成国

发表文章10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109人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宋代文学学会理事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

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宋明清

464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