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菁
2020-02-02·阅读时长9分钟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副主编李菁。熟悉“中读”的朋友们可能已经了解到,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一,我们都会推出一档“精品课”,正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了不起的文明现场”、“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一样,这些精品课不但体现了中读内容团队的选题策划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拥有的学术资源的深度与广度。而我,也会在每月一档的精品课发刊词里,用声音与文字的方式,与中读的各位朋友相遇。
这一次的相见,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我们的内心却是别样的沉重。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我们亿万人的关注焦点都在如何抗击新冠肺炎上。相信大家也注意到,我们《三联生活周刊》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武汉,发回大量前方报道,而后方记者陆续跟进,持续带来关于疫情的最新动态,及时传递了很多有价值的一手信息,为公众提供了一系列还原度高、细节鲜活的文章,累计阅读人数已超5000万人次,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而在这次关于武汉疫情的“三联在行动”的整体活动中,“中读”也不甘落后,我们也迅速作出反应,在第一时间制作了相关主题的内容和专栏。(点击此处可了解“抗击疫情 认知生命”专题)
毫无疑问,这是 2020 年整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次巨大挑战。
此刻,病毒传播与感染所带来的危机感,也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遇到的很多次大危机,无论是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民族与国家的存亡,又或者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与思考。
“多难兴邦”并不是一句空话,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灾难都会形成冲击和挑战,提醒时代的肩负者们思考应对之策,激发中华文化反思自省,进行结构调整,潜移默化影响历史的进程。
而这其中传承、变化了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则更是能深层地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真相。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陆续推出了几档思想史的精品课:2019年9月推出了关于西方思想家的精品课《像他们一样思考——你不可不知的十大思想家》;11月我们又推出了以超强阵容组成的中国思想家精品课:《谁塑造了我们——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第一季,主要是关注从先秦到唐朝的重要思想家。
▲点击此处,收听中读的中国思想家精品课《谁塑造了我们·第一季》
今天,在这个疫情依然比较严重的2020年2月,我更是带着一份诚挚的心情向大家介绍《谁塑造了我们》精品课的第二季。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三联“中读”第一次出现了以两季内容来完整介绍整个课程的形式,因为想要把我们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介绍清楚,就必须要求有更好的框架与体量来承载内容。
在此前上线的第一季中,我们分别邀请了一批研究成果卓著的主讲人,为我们重点解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王充、嵇康、惠能和韩愈;而在这接下来的第二季中,我们依然邀请了10位重磅学者,为大家介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司马光、朱熹、王阳明、李贽、顾炎武、龚自珍、魏源、徐继畬、戴震、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等人。这些先哲,各有特色,各有血肉与人生价值的选择,他们并不一定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也并非中国思想史的全部,但对于中国传统的形成却意义重大。我们希望以他们为基点,以点带面,管窥传统文化的样貌与潜在的可能性,令更多人得以观照时代与自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为本次精品课做“总序”的讲述。源于对“三联”品牌多年的认可与信任,许先生欣然接受邀请,出任这堂大课的总序主讲人。
这也是他第一次担任音频大课总序主讲人的角色。许倬云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对中国文明的形成与特质,有过许多精彩的著述。他认为,古代先民对天与人关系的认知,催生了最早的意识形态。从对天命的信仰出发,孔子发展出“仁爱”的思想,发展出人间伦理。儒家从头到尾,就是在讲“天命如何叫人间出现一个接近完美的秩序”。这一环境还怎样催生了其他思想?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哪些演变和调整?民间行为与精英思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中国当下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这些都可以在许先生的讲述中一探究竟。
说起来思想的意义,我记得以前曾听到有外国学者说“思想常常是社会的药方”,这种理解似乎肯定了思想的重要意义,但也有学者认为我们努力去研究、理解的“思想”,也必须经过国家层面的确认才能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制度、法律和政策,才能真的为社会的“疗愈”做出贡献。
回顾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在经过灿烂多姿的先秦诸家思想碰撞之后,汉唐时期又经历了儒释道等的革新与融合,思想的发展一直在努力解决现实的各种“病况”。唐朝时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在努力呼吁强大的国家,等历史的年轮逐渐进入宋朝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更为吸引人的思想动荡。而这些精彩的思想内核,更是铸成了我们之前推出的中读精品课“谁塑造了我们·第一季”的灵魂内容。
宋初,迫切需要在唐朝之后重新建立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那么范仲淹、欧阳修作为作为宋代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和宋代学术思想的重要先驱,又会怎样振臂直呼呢?他们对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学术、文学和思想等多个领域,又产生了怎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吴国武,身为北京大学礼学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将结合对宋代经学的多年研究为我们深入讲解。
▲范仲淹于北宋天禧年间所作的纸本手卷楷书书法作品,为范仲淹传世唯一的墨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欧阳修、范仲淹之后的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可能给更多人留下的是文学家的印象,事实上他们对于政治思想、士人追求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一讲中,我们也有幸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刘成国教授,他同时也是宋代文学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之一是王安石与宋代学术思想史。这一讲将为我们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三人行”故事以及背后的真正思想内核。
在宋代思想家中,我们无法忽略的一位大儒就是朱熹,对于这位似乎很熟悉的思想家,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他呢?朱熹所处的时代及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他如何以自身的力量去重构儒家经典呢?这次我们请到了董平教授来为大家讲解朱熹。董平教授是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曾在《百讲讲坛》多次讲授精彩内容,相信这一讲的内容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当我们的目光从宋朝移开,转向明朝,王阳明以及他的心学会进入我们的视野。从明朝至今都备受关注的王阳明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尤其是对明朝的思想、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张志强研究员将结合他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我们详细介绍阳明学为何会对明清两朝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对于对中国现代转型的文明价值。
明朝另一位个性鲜明的思想家非李贽莫属,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他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吴震教授将带着我们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李贽:他离经叛道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我们又可以从李贽身上获得哪些更深入的思想启发?
等到了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面对这样的国家局势,士人阶层又该如何面对?我们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邀请了苏州大学的周可真教授来讲解,他一直对顾炎武有深入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相关的著作,我们可以从他这一讲中看到明末清初思想的激荡与追寻,看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说到清代的学术与思想,戴震是其中一位非常著名的经学解释者,那么经学解释真的只是解释文本而已吗?他的经学解释学包含着什么典型的问题?他为后来的思想和学术范式提供了什么理想性的目标?对此,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院长吴根友老师,在这一讲中将为我们集中讲解有关戴震的很多思想史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经学解释的重要意义。
除了沿袭以往的核心思想、进行大量经典的考据注解之外,清朝还有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开眼看世界”。说起最早的介绍西方世界的书籍,很多人大都知道魏源的《海国图志》,却并不了解徐继畬(音yú)的《瀛寰志略》,但事实上,从思想高度和深度而言,徐继畬的《瀛寰志略》明显要高于《海国图志》。这一讲,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家清史编委会委员、传记组组长潘振平先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潘先生之前是三联书店的副总编辑,也曾主管了《三联生活周刊》很多年,是广受我们记者尊重的一位前辈。这次也是我们中读平台第一次请到潘先生发声。作为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将为我们集中讲解龚自珍、魏源、徐继畬三位在清朝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当下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思考。
当我们再把视线转向清朝的政治思想领域时,可以看到晚晴两位重要的政治家——曾国藩、李鸿章作为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果站在更宏大的视角,我们更应该关照当时极其复杂的世界格局、社会背景,而这两位政治人物的思想内核与行为选择,也就值得我们更深切的关注与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国强老师将从政治思想、社会历史分析的角度来讲解曾国藩和李鸿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晚晴乃至民国的思想巨变和社会变革。
晚晴时期的梁启超与康有为、章太炎等一批知识分子,是受到当今学界关注的知名人物。尤其是梁启超,他独特的政治追求、思想启蒙和家庭教育风格,至今仍是大众讨论的热点。北京大学的夏晓虹教授几十年一直深入研究梁启超,发表了一批很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这次我们也非常有幸请到了夏教授为我们还原梁启超的“启蒙者”身份,了解他几次思想转变背后的原因,从而真正读懂梁启超的价值与意义。
以上就是本次精品课《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 将要被深度解读的十余位先哲。结合我们第一季与第二季的内容,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先哲是如何创造、思考、守成、叛逆、挣扎、破局,就像一位历经磨难的智者,一次次蜕变,又一次次产生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
记得在第一季的发刊词里,我曾说过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超稳定结构结束于晚清,冯友兰先生也认为“说西方侵略中国不准确”,应该是“现代侵略中世纪”。有些理念因为社会形态的改变而分崩离析,还有些则执拗地留存在文化中,成为超越时代的存在。不管你喜欢还是厌恶,接受还是拒绝,我们都被这一传统所塑造,在这样的文化中长大,成为“中国人”中的一个。
这也是我们希望大家听完这两季课程后能得到一种深层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完善与更迭,更能得到思想上的突围与再构。
最后我还想特别说明一点:在第二季精品课的十位主讲人中,有一位是来自武汉大学的吴根友教授,我们也借此机会祝福吴教授在疫情时期保重自己。我们非常感谢在特殊时期能得到这十位优秀学者的鼎力支持。当然,我们更要感谢一直关注、收听我们“中读”的朋友们,是你们一起努力追求新知的步伐,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前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并期待战胜这次疫情的那一天尽快到来。
那么,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就请你跟随我们一起聆听《谁塑造了我们·第二季》。
我是李菁,再一次衷心感谢大家选择中读,选择三联。
如果你对本季精品课感兴趣
不妨保存(截图)下方海报图
分享至朋友和朋友圈
发表文章206篇 获得68个推荐 粉丝11183人
文字工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