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键
2020-01-1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1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谭廷襄
大沽口约距天津一百里、北京三百里,皆有水路可达,历来被称为京津门户。明朝永乐帝定都北京,即在此设置炮台,而直至咸丰初年仍属于简陋粗放的状态。外舰虽多次来至口外,只是要求清朝大臣接见,一副外地上访者模样,没有引起对海防体系的重视。
接到四国公使要率舰前来津门的奏报,清廷虽预设一个尽量不动武的原则,也开始检查大沽口等处炮台与白河防御。据相关人员在报告或书信中所写,情况很不妙:首先是“沿河南北两岸炮台台身女墙皆系土筑”,一轰即倒,上面毫无遮拦,难以抵挡敌方炮火;而大量铁炮经风吹雨淋,锈迹斑斑,“火门镗口间有伤损”,“炮架车辆多有破烂”,所存火药也有限。朝廷闻知急从京师调来一批大炮,但就连钦差大臣崇厚也心中嘀咕:“与夷人讲火攻(即炮战),近于班门弄斧。”
在短短两个月内,清廷下令维修火炮和炮台炮架,调集八千余名将士,包括作为御林军的健锐营和火器营、京营精锐骑兵、直隶督标与海口防御部队,加上天津团练与渔民组成的雁勇,总数已超过万人。四月初五日,直督谭廷襄见英法索价太高、谈判进入僵局,有意秀一下肌肉,“传令南北两岸各营兵勇普律出队,并饬后路健锐、火器等营一并出队,直至炮台,旗帜器械,鲜明整肃”,老谭亲自登上炮台指挥,“海岸十里左右,星罗棋布,军容甚盛”。看到外国人爬上桅杆窥探,几位钦差更以为效果极佳,希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次日再派卞宝书至俄舰沟通,告以朝廷对英法美三国条款的驳斥,也拒绝了沙俄割占土地的要求,老普“始而忿怒,继而叹惋”,最后还是平静下来,说自己一直从中解劝,这样做必然会导致决裂,未免可惜,并表示美国也有可能跟着闹事,要清方早做预备。而美国公使列卫廉也没放弃斡旋,派副使卫三畏(一译威廉士)与通译丁韪良登岸谈判,得到额尔金次日动武的确信后,才传话让二人返回。卫三畏继续与钱炘和亲切沟通,还送上美方测绘的地图等物,握手而别。丁韪良后来被聘为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当时也被蒙在鼓里,对此出语讥讽,嘲笑副使之虚伪,明知第二天就要开战,还煞有介事地谈判并答应规劝英法,“好像要修起一个比草房还要坚固耐久的房子,等第二天让大风把它吹垮似的”。
大风果然在第二天刮起。
发表文章16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95人
国家清史专家、金学研究专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