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借火光”的人:普雷托里乌斯的那些同代作曲家们

作者:爱乐

2020-01-07·阅读时长12分钟

54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60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詹湛

众人皆知,每门艺术的演化皆有其规律。即便在细部的个体的独特性再强烈,截取一个特定时段或选取一处特定地点后,也总能找到那样一群人:他们心心相印般地营造出了不脱离大背景、同时又能够高超地抽身出时代的“独立空间”,它们奇妙、不循规蹈矩而又顺理成章,而那里往往成为指向下一发展纪元的最好路标。就拿前篇(见第11期《寻访米夏埃尔·普雷托里乌斯》一文)中谈过的米夏埃尔·普雷托里乌斯而言,他绝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

出生于1571年的米夏埃尔·普雷托里乌斯,其生活年代处于许茨和J.S.巴赫之间,活动地域是图林根州的克罗兹堡(他将曾将自己名字简化为MPC,即:克罗兹堡的米夏埃尔·普拉托里乌斯),在距离上应与后来巴赫家族所在的艾森纳赫(Eisenach)十分近。

普氏的身份是路德教牧师的儿子,家庭约定俗成地用拉丁单词取名也就不奇怪了。据考证,该家族最早的名字是舒尔茨(Schultz)——德语意为首长。而“普雷托里乌斯”在拉丁语中的意思,基本等同于“罗马官员”,二者能够统一。再补充一句,梳理资料时,你会在“新格罗夫辞典”里发现在1560年出生的另一位“普雷托里乌斯”——Hieronymus Praetorius。这位北德人的作品传世也多。例如,由雅尼希(Volker Janig)指挥不莱梅的Weser-Renaissance合唱团演绎、以古中世纪壁画为封面的唱片Praetorius: Missa in Festo Sanctissimae Trinitatis,高度纯净中,颇有几分接近勃艮第乐派大师的感觉。但除了姓氏一样,两位普利托里乌斯之间应该没有关系。

简单地回溯一下,米夏埃尔·普雷托里乌斯在奥德克河畔(不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受过教育。1587年,年轻的他成为那里的圣玛丽教堂的管风琴师;1595年进入了为大公服务的行列,并且在1604年成为教堂指挥;不久后他去黑森州的卡塞尔为莫里茨大公工作,之后又在马德堡、莱比锡、纽伦堡及拜罗伊特为不同的主人或宫廷内部进行交替服务。1621年2月,50岁生日那天,普氏溘然长逝。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0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