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交响曲创作领域,没有罗特,就没有马勒

作者:爱乐

2020-01-07·阅读时长6分钟

117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2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静介

1880年10月的一天傍晚,在一列开往德国米尔豪森小镇的火车上,有人正要擦火柴点烟,坐在对面的年轻人突然掏出左轮手枪对准抽烟者大喊:“勃拉姆斯在这列火车上装满了炸弹!”幸运的是枪声没响,更不会有勃拉姆斯的炸弹或者火车爆炸的惨剧。被“制服”的这位持抢者,是与马勒同在一间宿舍住过的作曲家同学汉斯·罗特(Hans Rott,1858-1884)。

这是伴有幻觉的精神分裂的典型症状。虽然新旧世纪即将交替,也是持续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的末期,社会的剧烈动荡导致各种思潮的起伏跌宕,作曲家与社会一样容易染上时代的病毒,例如与马勒同年出生也是同学的德奥艺术歌曲的伟大作曲家胡果·沃尔夫,就在1897年得了精神病。但罗特受到刺激而突然发病的病根,却来自于勃拉姆斯的一次点评。

罗特和比自己小两岁的好友马勒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时的活跃程度截然相反,罗特常常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的创作,而马勒则沉默寡言,同学们经常取笑他不能独自完成一首完整的作品。罗特跟随布鲁克纳学习管风琴演奏,布鲁克纳认为这位学生对巴赫作品的处理相当巧妙,又拥有很高的即兴演奏的天赋。1878年,罗特和马勒一同参加学院的作曲比赛,罗特的参赛作品是对贝多芬、瓦格纳、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这些大音乐家充满崇敬之情而集大成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马勒则是《钢琴四重奏》的第一乐章(这也是他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期间留下来的唯一传世作品)。罗特的作品在评委们面前演奏的时候,引起了会场内的冷嘲热讽,虽然罗特并未从布鲁克纳那里学过作曲,但布鲁克纳显然从第一乐章中看到了自己的作曲风格对这位管风琴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评委,他起身对其他评委说:“各位,别笑了,今后你们将会听到这个人所写的出类拔萃的音乐。”

罗特并没有凭借《钢琴四重奏》第一乐章而获奖的马勒的那种隐忍和坚韧的性格(此后的马勒正是因为如此个性才克服了重重困难),尽管在艰难的生活历程中继续从事作曲,精神却逐渐衰弱。1880年9月,写完《第一交响曲》全部四个乐章之后,罗特带着总谱去见国家奖学金的评委勃拉姆斯。他的第一乐章类似瓦格纳式的舒缓铺垫手法,前三个乐章很多痕迹明显来自于布鲁克纳,但第四乐章却有着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末乐章相同的庄严与辉煌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正是由于这个典型的特征,罗特充满自信地认为应该能够得到勃拉姆斯的首肯并由此得到奖学金。但看了总谱之后的勃拉姆斯却说:“这部作品有美丽的地方,但除此之外都是荒谬连篇的废话,所以即使有美丽的部分,我也不认为是你写的。”而且勃拉姆斯认为罗特不适合作曲,应该打消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的念头,如此尖锐的差评和令其离开音乐的口气使酷爱作曲的罗特十分受伤。他没有马勒在歌剧院指挥歌剧的那些技能,为了生存,便乘火车前往米尔豪森小镇赴任合唱指挥,因为受挫而不断积累的自我折磨和压抑由量变到了质变,看见抽烟的火柴,就有了被害的妄想。在精神病院治疗期间症状未见好转又自杀未遂,却在1881年得到了为时已晚的奖学金,25岁时在精神病院染上结核病而过早离世,遗骸被布鲁克纳等人护送到维也纳中央公墓下葬。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8380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