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石

作者:读书

2020-01-03·阅读时长8分钟

56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9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李花蕾

读石犹胜读史,“盖史牒出于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 ”(赵明诚:《金石录序》)。古人喜欢刻石,也喜欢读石。刻得好的比比皆是,读得好的也大有人在,如欧阳修、赵明诚、叶昌炽,都是读石的高手。学者读石,是为了 “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合圣人之道,下订史氏之失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故而讲究手笔,重视源流,加之中国山河广大,遍布野碑野刻,即使读了上千年,所漏者依然甚多。今偶然于永州得一石刻,读之,所获良多。

石刻在永州东安县,其地号称 “湘江第一湾 ”,山水之动人自不在话下,北岸悬崖壁立,即徐霞客《楚游日记》所说 “沉香崖 ”者。徐霞客云:“崖斜叠成纹,高迥处叠纹忽裂,中吐两枝,一曲一直,望之木形黝色,名曰沉香,不知是木是石也。其上有大树一株,正当崖顶。更有上崖一重内峙,有庵嵌其间,望之层岚耸翠,下挈遥江,真异境也。”今崖上有沉香寺,寺内石壁存四字摩崖:我心非石。四字均半米见方,阴刻,字迹端庄圆润,无落款。此四字,寺内高僧解作 “无得无失,无荣无辱,无是无非 ”的佛教理念,香客则当成 “我佛慈悲,心非铁石 ”的美好祈愿。然“我心非石 ”的典故在佛经中无迹可寻,其出处乃《诗经?邶风 ?柏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有关此诗意境,学界自古争论不休,有说 “仁臣不遇 ”的,也有说 “贞女不二 ”的。无论如何,《诗经》立于佛门之中,多少有一丝违和。

现在的沉香寺系二 ○一二年重建,其前身为 “沉香庵 ”。今各界均称沉香庵始建于一七八二年,依据是 “我心非石 ”右侧的另一方石刻,该石刻系界碑,记录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九月初七日府县审断沉香庵地界并镌字为界之事。碑文称 “事业经前府县各宪审断未结 ”,可知地界纠纷早于一七八三年,彼时沉香庵已然存在。徐霞客游楚在一六三七年(丁丑,崇祯十年),当时已见崖上 “有庵嵌其间 ”。崖是沉香崖,树是沉香树,崖下江边还有个沉香潭,明代首辅解缙贬谪交阯时路过此地,曾作《沉香潭山水歌》。徐霞客所见之庵,极大可能就是沉香庵。以此为起点,截止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毁,沉香庵横跨明清,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如今庵堂变成寺院,三百年往事如云烟散尽,遍翻志书,偶有一两笔提及沉香庵,藏在诗文里,躲在沉香崖的影子里,虚虚地称 “佛在灵山观世变,人从仙境觅香烧 ”(陈凤楼:《沉香庵诗》,载光绪《东安县志》卷八)。沉香庵的比丘尼们,在志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行迹, “我心非石 ”四字书刻于何年何月何人,也没有任何线索可以追寻。也许人们早已经把石刻连同沉香庵的尼僧们一起都看作沉香崖的一部分:江畔有崖,崖上有庵,庵中有尼,堂前有字 ……

自唐至清,永州地区摩崖成风,据不完全统计,境内现存摩崖石刻多达两千幅。上至元结,下至何绍基,文人墨客借永州水石尽显人文气象。但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并没有任何一位女性的笔墨借石刻得以流传。石刻承载了男性文人的理想、梦想、失意、失望,和他们 “到此一游 ”的散漫,而女性的思想情感却几乎从未在其中得以呈现,她们的名字只会偶尔出现在石山中,歪歪扭扭,夹在 “名士 ”们的楷隶行草之间,向石公石母祈求 “长命富贵 ”“金玉满堂 ”(永州地区旧俗,恐小儿夭折,故寄名石山,附以 “富贵 ”“长寿 ”等语,其功能类似道教的寄名符)。反过来,按照男人们连 “到此一游 ”都要镌上 “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职某某某携某某某 ”的脾性,沉香庵的 “我心非石 ”既不书年月,亦不书姓名,极有可能出自尼姑之手。四字高悬崖上,像极了女子与世俗决绝的誓言:我的心不是那江中的圆石,绝不会因水流而回转。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1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938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