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1-02·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04个字,产生3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卢浮宫一角(蔡小川 摄)
文/吴思
亲朋好友来巴黎,要去参观卢浮宫时,会说:“我不懂,你就随便给我讲讲。”但每次陪对方去卢浮宫,我都不会直接站在作品前进行解说,而是问对方:“你看到了什么?”
这缘于我在维也纳的一次经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会将一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放置在一起展示,其中有一幅为彼得·保罗·鲁本斯所绘《裹在大衣里的海伦娜》,画中他的妻子海伦娜的身体,在半围半挂的大衣中尽显曼妙;在这幅画旁边的,则是奥地利当代艺术家玛丽亚·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的一幅作品,是画家的邻居艾里斯·沃恩的画像,她双手叉腰正面站在蓝色的背景前。在这两幅作品前,地上围坐一群孩子和一位讲解员,正巧他用法语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我也跟着观察并思考这个问题。有个小男孩跪坐在地上,挺直腰,使劲伸长着手臂回答道:“现在的女人比以前的女人更生气!”一时间哭笑不得的我,却也不得不感叹一下孩子的感受力,这幅画像刚好是在艾里斯离婚两周后创作的。
在法国学习艺术史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凝视作品,继而召唤出自身的想象力和经验去尽可能地感受作品,在感知到这幅作品的“奇特”之处时,自然也就找到了需要去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卢浮宫太大了,逛不完。确实,参观博物馆不应该是个体力活,不论是否读过艺术史书籍,不妨去找一个能突然抓住眼睛的作品,站在其面前凝视,用力去感受。先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从最显而易见的部分开始,跟随着自己的视线去描述,再去想象。不论视线最后停留在哪里,都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不懂而放弃了,再去看看这个作品周围的其他作品,通常在布展上都有逻辑和关联性。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26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