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去除美国式科幻的《中央星站》

作者:孙若茜

2019-11-14·阅读时长8分钟

152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9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以色列科幻作家拉维·提德哈


以色列科幻作家拉维·提德哈(Lavie Tidhar)的小说《中央星站》和我以往读过的科幻作品不太一样。就像译者陈阳说的那样,虽然这本书里有着超凡的人工智能、奇妙的外星生命和超乎常人理解的魔法,但你不会看到令人热血贲张的星际大战或者人类的自我拯救计划,也没有明确清晰的线索牵引你一直往前走。它可能并不那么“科幻”。

至少,它不是那种美国式的科幻,关于星际扩张、太空战役或者讲述一个孤独的超级英雄的故事。拉维·提德哈把有着机器人和宇宙飞船的闪光的未来放置在了故事背景里,然后将它们淡化——他想写的是人,是家庭,“是由关系、责任、叔叔、阿姨、表亲组成的复杂纷乱而广阔的亲缘网络”。他说:“我也是这样的家庭的一分子。这是一个被婚礼和葬礼、仪式和聚会定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定义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与你有关的人。它是一个没有太空战役,但充满戏剧性的世界。”

“中央星站”的原型就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南部一个真实存在的老汽车站。它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存在,是一个配备了核辐射避难所的巨大建筑,周围的街区聚居了25万无处可去的难民和来自中国、菲律宾、泰国的经济移民。拉维·提德哈想写的就是他们的故事。他们来自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讲着不同的语言,但共同的生活空间使很多人的婚姻跨越了这些不同。那么,几代人之后,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于是,在拉维·提德哈笔下,在不知道确切时间的未来,“中央星站”变成了特拉维夫的太空站——人类的生存空间已经扩张到了整个太阳系。大多数的人类已经不再是自然人,他们和AI融合,被改造成机器人,大部分人身上带着“节点”,能够通过覆盖太阳系的无形网络互相交流。故事里没有英雄,甚至可以说没有主角,也没有那种可以一两句话概括它到底讲了什么的情节线,只是不同民族、不同星球的人,包括节点人类、机械改造人、增强元人类、数据吸血鬼、基因孩子、造神艺术家等等在这里来来往往。

因为作品所获得的一系列奖项,拉维·提德哈近年在国际科幻领域非常瞩目——他在7年内横扫了包括轨迹奖、坎贝尔奖在内的16项科幻奖项。《中央星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2017年获得了坎贝尔奖最佳科幻小说奖。但是,这部小说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是奖项的加持,而是它将故事设置在了以色列。换句话说,它所展示的是一种与英美视角不同的未来。


拉维·提德哈的小说《中央星站》


在拉维·提德哈笔下,巴以冲突已经成为过往,而集体公社基布兹依然存在,犹太人也始终有着割礼的传统,而担任拉比的已经是机器人。他在《中央星站》提出了很多其他科幻作品中也会讨论的问题:人类在未来会如何发展?人类与AI、机器人的界线是什么?对生命的改造是否有悖道德?如果神可以被轻易创造,宗教的意义在哪儿?……基于《中央星站》大致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将以色列作为背景的科幻作品,我很想听听他的答案。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走进心理咨询室

我们如何疗愈痛苦

8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