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辉
2019-11-14·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70个字,产生3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8年2月1日,广东惠州南站新增的两个人脸识别自助验证通道(视觉中国供图)
用方便替代安全?
因为拒绝接受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入园,10月28日,家在杭州的大学老师郭兵一气之下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但他也没想到这个案子会引发外界这么大的关注,甚至被外界冠以“人脸识别第一案”的称号。“现在想想,迟早会有类似纠纷产生,这是技术发展必然会带来的结果。”郭兵对媒体说。
这也是相关研究者的共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法律研究部研究员杨婕就对本刊说:“其实在国外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案例出现,在我们国家出现得算比较迟了。”
今年4月,郭兵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后简称“动物园”)花了1360元办理了双人年卡,当时的入园方式是通过指纹识别的方式刷年卡。但到了10月17日,郭兵收到园区的短信,告诉他说入园方式升级为了人脸识别。郭兵随即到园区咨询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其当时拍摄的视频,园区工作人员明确告诉他:“必须要人脸识别认证,否则就没办法再进去了。”
愤怒的郭兵要求退卡,但动物园方面拒绝了这个要求。在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郭兵将动物园告上了法庭,也引发了中国社会关于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的大讨论。动物园方面觉得很委屈,其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他们不是第一家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景点,也是在考察了其他景点的使用情况后才决定采用的,而改用人脸识别入园后,游客入园的效率确实变快了很多,相比指纹识别的准确率也更高。但郭兵所代表的意见则认为这种方式对个人信息安全有很大的威胁,本身就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的郭兵认为,面部信息比指纹更容易对一个人进行匹配,人脸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非法获取,显然对消费者的权益有很大的侵害可能性。
而这已经不是近期出现的第一起相关争议事件了。10月29日,在“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论坛”上,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官员就北京地铁大客流应准备的应对措施做了主题演讲。该官员认为,人物同检效率低,与轨道交通海量乘客出行的矛盾十分突出,为此,北京地铁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乘客分类安检,研究建立人员分类标准,并形成对应的人脸库,依托人脸识别系统对乘客进行判别,安检人员据此采取不同的安检措施。
奇安信集团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王旭华 摄)
此消息一出,也引起了舆论巨大的反弹。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就撰文提出了质疑,她不仅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地铁运用人脸识别能够提升通行效率,“即便有证据予以证明,效率本身也不足以成为推行的充分依据”。
来自重庆的云从科技是国内众多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的提供方,其相关发言人告诉本刊,目前实际生活中使用的人脸识别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需要使用身份证,通过提取身份证上的图像信息,与摄像头前的人脸信息进行“人证对比”,确保个人身份的真实性,这种方式常见于机场、酒店、网吧等需要实名制检查的公众场所;另一种则常见于商场及动物园之类的商业场所,消费者一般需要提前在其系统中录入自己的个人图像信息,待检查时再将该图像信息与摄像头前的人脸进行对比。
而郭兵告诉本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使用的是后者,即需要消费者提前对着摄像头注册人脸信息。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以“技术问题是机密”为由拒绝透露相关的数据安全问题,但奇安信集团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向本刊分析,这些注册后的消费者人脸信息应该会存储在相关技术提供方的服务器上。
“动物园一般情况下肯定不会自己专门找人开发一套信息系统,他们应该是委托一个第三方技术公司来做这个服务。”裴智勇说,“而这背后的隐患是,我们并不确定向我们索取信息的这家机构是否有能力保护我们的信息。”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