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驳静
2019-11-13·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198个字,产生9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在为员工引入心理咨询服务这方面,大型国企是走在前面的(视觉中国供图)
互联网公司里的“小型情绪”
去年做一篇关于“新一线城市”的报道时,我在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蹲驻了几天,对两件事印象深刻,一是互联网公司真是年轻人的天下,二是年轻人加起班来真是劲头十足。我采访的年轻互联网干将,许多都以公司为家,晚上10点后离开公司是常态。办公楼里气氛融洽,但整个园区仍不免有一股紧张意味。
近来对于互联网公司“996”的讨论,行业形态以及社会共识都在指向一件事:互联网公司员工的职场心理压力,越来越受关注。我采访的两位“80后”互联网人,多年前曾供职于同一家公司,因为“在同一个战壕里奋战过”而结下深厚情谊。其中陆国庆先后辗转于多家互联网公司,甚至也曾加入过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最终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彻底离开了这个行业,他的故事将在后文中讲述;他的朋友建宁如今仍在其中一家O2O公司留守,等待机会。
这天晚上,建宁跟我聊完后,领我去他所在的公司转了一圈。接近10点,这座盘踞着几家互联网公司的大楼里灯火通明,进到公司楼层,工位大都空着,电梯里偶尔会冲进来一两位刚下班、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楼道里贴满了奋战“双11”的标语,建宁指着它们说“再过几天,大家就得通宵达旦了。”
为了见我,建宁晚上7点钟就从公司溜了出来,现在回到公司,还能补上打卡。像“双11”这样的大节前,加班是必须的。“十一”假期一回来,他们老板就开始强调加班这件事,有时还会在九十点钟出现在办公室,像个查晚自习的政教主任。实际上,建宁所在的部门,服务对象是建筑、工程等传统行业,没有人会像互联网公司这样以加班时长评判工作饱和度,但这些都不影响老板对加班数据的执念。所以对建宁来说,“不是巨量的完不成的工作,而是一种隐形的、挣不脱的压力”。
于是部门一些同事只好“下有对策”,晚上六七点钟,先去吃饭、健身甚至看场电影,把时间耗完,再回公司打个卡。建宁有时也会效仿,但他心里并不喜欢这种做法,对将所有时间都花在公司这件事非常抵触,他上一次跳槽就与此相关。因此即使公司就有健身房,他还是在小区办了健身卡,试图把生活和工作尽力区隔开来。
这种扭曲的加班形态,使建宁对老板颇有微词,他觉得这人“不扛事儿”。“如果老板能表态,说我们部门的业务跟‘双11’无关,我们不加班,那我们在他底下工作会很舒服”。但老板上面也有老板,这种假设几乎不可能发生。
在互联网公司,加班是引起负面情绪的重要来源之一。心理咨询师宋仪征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有将近10年,她的观察是,近几年互联网公司使用心理咨询的比例逐年增加。类似加班这样的“小型负面情绪”,她碰到过许多。
她曾有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访客,从传统企业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后,发现不适应。在咨询中,她告诉宋仪征,她原先是一个很客气的人,工作需要同事配合也用商量的口吻,到了新公司,她发现别人找她干活都是命令的口气。她觉得对方跟她是平级,凭什么用命令的口气。宋仪征分析,“互联网公司的结构相对扁平,年龄层又偏低,大家会互怼,口气会强硬,都是它的工作环境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地方”。宋仪征告诉我,部分来访者的目的只是倾诉,他们心里对于该怎么办是清楚的,只是情绪上仍然需要疏解。
另一个同样来自互联网公司的年轻男性访客告诉宋仪征,同事认为他“冷漠”,老板也告诉他“需要在人际上有提升”。他自己则认为,性格如此,把工作做好难道还不够吗?可是他又不愿意因为老板的评价影响职业发展和晋升,因此对应该怎么做感到非常犹豫。宋仪征发现,这位访客需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看上去外向”这个要求,这就是他的压力,来源于内心与外在要求的冲突。许多职场压力到最后,或多或少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尤其是,“当一个人比较在意外在认可的时候,更容易因为人际交往产生压力”。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1126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