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键
2019-11-12·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39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俄军集结海兰泡(瑷珲历史陈列馆藏)(FOTOE供图)
从康熙帝开始,清廷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为上书房选配翰林院醇儒任师傅,教授华夏经典。咸丰帝的老师是杜受田,道光三年会元,素负清望,为他打下较厚实的文史根底。但因奕詝继位较早,一上来就遇上内外交困,加上杜老师辞世突然,继续学习就不够了。他大概没有读过《管子·国蓄》,有句“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意思是随着号令的有缓有急,物价会变得忽高忽低,劝谏君主应格外慎重。而此时的奕詝方寸已乱,令无缓急,看似急急如律,实则多是一些陈词滥调、一些貌似周密严谨的套话废话。
出身宗室、长期列于近侍的奕山大将军打仗不行,外交不行,揣摩圣意和自我保护倒是富有经验。既然所有的谕旨都急如星火,那就以新旨掩盖旧旨,新急替代旧急。咸丰八年(1858)三月,清廷获知普提雅廷仍在上海,打算与英法美一同北上,不免着急;接到俄枢密院来文,称会勘边界之事由东西伯利亚总督h经管,“现由额尔口城水路赴黑龙江、松花江”,急命奕山前往会面。额尔口,即东西伯利亚首府伊尔库次克。穆督从圣彼得堡赶回后,有关清朝集结军队、将要发起进攻的消息纷纷传来,即命外贝加尔省省长卡尔萨可夫做好战争准备,调集边防营和哥萨克骑兵,筹拨要塞大炮和修筑炮台的物资,一旦江河解冻就运往海兰泡等处。穆督还向瑷珲派出一名信使,说开河后就会赶到黑龙江,但因急于去黑龙江口,在上游不能耽搁太久,副都统如果有意谈判,最好在他从河口返回时进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希望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得到普提雅廷的最新消息,以便决策时参考;二是欲擒故纵,让清方知道他并不急于边界谈判。很难判定这是大智慧还是小聪明,却显出老穆是个谈判高手,也深谙缓急之理,心中火急火发,偏要做出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
发表文章165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296人
国家清史专家、金学研究专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