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 发刊词 | 闲坐小窗读《周易》

作者:蔡飞舟

2019-11-12·阅读时长5分钟

31114人看过
《周易》是占筮算卦之书?还是以义理为内涵的哲学之书?

01 发刊词 | 闲坐小窗读《周易》

16.0MB
00:0011:37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蔡飞舟,主要研究易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易》。

刚才大家所听到的这首诗,是宋代学者叶采的《暮春即事》, 被选入了《千家诗》中,应该有不少读过的朋友。在暮春时节的书斋,静谧安闲,有麻雀漫步于书案之上,柳絮飞落于砚台之中。学者叶采则心无旁骛,不为物扰,坐在小窗边上,研读《周易》,光阴慵懒,竟不知消逝几何。叶采研习《周易》的状态,与其说未尝受麻雀、柳絮的影响,而置身于易学的世界之中,不知说《周易》中,其实别有一番春天的景致。

▲中华再造善本景印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周易》

宋代著名易学家邵雍在其《观物吟》一诗中这样写到:“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皆是春”。所谓三十六宫,指的是六十四卦。如果我们将此作一处观,那么,学者叶采虽然不曾留心外在的春色,而其实却置身于另一番春景之中。我们可以遥想此时的麻雀、柳絮,享受着春天的美好,而叶采又何尝不是沉醉于《周易》的春景之中呢?《周易》中别有一番景致,让我们循着前人治易的理路,一步一步走进易学的世界,探究其中的奥妙吧!

▲邵雍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三才图会》,万历刻本

易道广大

《周易》为“群经之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相传经过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创制,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周易》一书的面貌才最终形成。可以说《周易》一书是上古文明的结晶,是三代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易中的思想及视野,可谓博大渊深、无所不包。《周易·系辞》有云:“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又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以其广大悉备的哲学视野,囊括包举天地人三才之道,因此举凡世间所遇种种,皆可自《周易》中寻求解说。在《周易》学说的影响下,历代很多学术,比如说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乃至奇门、六壬、堪舆、星命、炼丹、气功等等等等,都深受着《周易》学说的影响。

周易性质

《周易》一书的性质,或者说定位,是我们学习《周易》首先必须明确和树立的基本观念。从《周礼》《左传》等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易》本是占筮算卦之书,这点毋庸讳言。然而这样一部占筮之书,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究其原因,除了本身占筮的神秘色彩为人们所好奇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其超越占筮所呈现出来的深邃的哲学内涵。而这种哲学内涵,从伏羲氏画卦时已隐约可见,尤其经过周文王、孔子的努力,此书慢慢地脱离了巫史占筮断事的神道目的,而被赋予了讲求德义的人文关怀。孔子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简单的说,原先的巫史,通过占卜所呈现出来的卦象,判断吉凶得失、悔吝忧虞,从而为现实事件的行为作出决断。而孔子所说的德义的追求,则是通过对《周易》卦象的把握,领会其中的道理,而此种道理涵养于身,自然而然可以从容不迫地处理自身与天地人事的关系。可以说《周易》一书经过从祝卜到德义的变迁,达到了目的的根本改易,使其影响于人事方面,显得更加的高明。因此,我们对《周易》一书的定位,比较合理的说法,应该是以卦象为形式、以义理为内涵的哲学之书。因此我们研习《周易》,其最基本的思路,应该是通过对卦象的理解,探讨其内在的哲理,而用这种哲理涵养自身,塑造自身的品格。

▲子曰:“《易》,我后亓(其)祝卜矣!我观亓(其)德义耳也。”

语见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要》篇,第17行上

易含三义

《周易》一书内涵广大,大到我们不知如何用三言两语进行概括。古人有这样的说法,说《周易》的“易”字隐含着三种含义,这也许对我们理解《周易》,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意思是说,易含有三种意思,一是简易,一是变易,一是不易。《周易》用最简易的符号,推衍最为变易多端的卦象,而在变化多端之中,却隐藏着不变的道理。这个是关于“易含三义”比较通常的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治易方法

在易学研究史上,最为传统的研究进路有两派:一是象数派,一是义理派。象数派,主要通过研讨卦象剖析《周易》的内容;而义理派,主要研讨《周易》的文辞分析其中的道理。通过我们刚才对《周易》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象数、义理两派,其实在把握《周易》上各有侧重。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象数的目的,其实是义理;而义理的前提,其实是象数。象数和义理构成易学研究史的主干,因此废一不可。而我们研习《周易》,若循着象数、义理的理路学习,也基本上能步入《周易》的世界。

▲易学“两派六宗”之说

见《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图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景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

《周易》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文化。其书中道理广大渊深,无所不包,除却象数、义理两派解《易》之外,各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术数之学,也经常本易理而衍其说。《周易》其书又最深奥,古今学者见仁见智,自孔子以来,不知多少古圣先贤,皓首穷经,孜孜研习,注解可谓汗牛充栋。《周易》其书又最神秘,人人喜谈却未必知其道理,虽不知其理,而日常所为竟往往与之冥合。《周易》其书又最简单,简单到只用阴阳两个符号,便足以推阐万事万物错综变化之理,洁净精微,洞见深邃!

正因如此,《周易》一书实在最为难讲。难讲之处,或许就在于听众的好奇与讲者的无奈。讲解者常常试图引导听众寻求传统的象数、义理的解《易》门径,而听众则往往出于猎奇而留心于谈鬼说怪之中。小课便是充分考虑了这样的矛盾,并且在这样的矛盾中艰难地酝酿讲解的内容。至于小课最终呈现出来的讲说进路,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向大众普及《周易》的基础知识,然又考虑到应该试图解答大众的许多困惑,因此小课将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上下功夫,希望听众能够理解和喜欢。“阴阳”是《周易》最基本的符号,我们的小课,便从“阴阳之道”讲起。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

一起闲坐小窗读《周易》


文章作者

蔡飞舟

发表文章7篇 获得63个推荐 粉丝304人

古典文献学博士,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专攻易学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周易》六解

易学中的阴阳之道

19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1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