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当格拉斯跨越时空:电影《时时刻刻》音乐赏析

作者:爱乐

2019-11-06·阅读时长7分钟

187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842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素妮


身边有位朋友曾说,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的音乐适合睡前听,就像数绵羊似的,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仔细听一会儿就能睡着了。这番话想来也是在理的,格拉斯的一些作品确实有“数羊”之嫌,并且尽是同一种“羊”(同一素材)。正因如此,人们通常把他的音乐归至简约主义的行列中,又称这类简约音乐为重复音乐、催眠音乐、过程音乐等。

乐如其名,简约音乐正是由极少的材料不断重复渐变而成。同样,格拉斯的早期作品也大都架构于一个短小、简洁的旋律片段之上。这个片段会在重复的过程中进行细微的增、减处理,营造出一种不断交织、环绕、发展着的音响氛围,例如格拉斯的《五度音乐》(Music in Fifths,1969)、《两页》(Two Pages,1969)等。但极致的重复难免生出乏味之感,更有人听得稀里糊涂、摸不清头脑,这也正是格拉斯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这些特质为格拉斯的电影创作铺平了道路。

1977年,格拉斯开始了自己的电影音乐创作生涯。他第一部配乐的影片为《北极星》(North Star),导演是弗朗索瓦•德•莫尼尔(Francois de Menil)。但格拉斯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这套配乐充其量只是结合影像与音乐的合成物。因此,他通常把1982年与导演戈弗雷•里吉奥(Godfrey Reggio)的首次合作,作为自己电影音乐事业的开端。迄今为止,格拉斯已经为40多部电影作过配乐,最具代表性的有《楚门的世界》《丑闻笔记》《时时刻刻》《三岛由纪夫传》等,曾获得过 1985年度的“戛纳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1999年度的“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和该奖项2003年度的提名,以及3次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提名(1998、2003、2007)。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格拉斯沿用了创作严肃音乐作品的套路,通过运用“附加过程”(即在重复的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律对旋律基础单位进行增、减处理,并以此作为发展乐曲的手段)技术、大量的重复手段来实现旋律的衍生,巧妙地将音乐的“动态”至于无形,让作品成为一个缓慢渐变、流动的音响体。而作为简约派最炙手可热的电影配乐作曲家之一,格拉斯更有着与生俱来的电影感(虽然他总说自己不懂电影)。他凭借着音乐中独有的冷冽气质、纯然的结构以及疏离感,让音乐与影片之间的契合度臻于完美,不仅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还能适当地营造出影片与观众的距离空间,情绪上更是一点不多、一点不少,搭配电影可谓相得益彰。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肖邦170年

62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