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未来学校的未来空间

作者:刘周岩

2019-10-16·阅读时长9分钟

198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81个字,产生3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不规则跑道和位于校园中心的红色艺术中心。改造之前,整个校园都是远处褐色建筑的样子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

在北京市朝阳区几座最繁忙地铁站之间的核心地段,一个原本毫不起眼的院子变成了如今路人纷纷驻足的一所中学。封闭围墙被通透的回廊替代,校内景致一览无余——先是一片装饰着星星点点的球形灯和草木萦绕的绿地,然后是引人注目的青苹果色教学主楼,外立面的方窗此起彼伏地伸出——至少在视觉上和行人共享。在建筑师的理想中,这只是权宜之计,未来的学校应该根本不设边界,与社会共生。继续走入学校内部,颜色逐渐从青苹果绿,过渡为艺术中心活泼的红色和宿舍楼相对安静的银杏黄,如同四季更迭。

校名同样引人注目:北大附中朝阳未来学校,用突出时间性的“未来”二字标注。这所新学校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在朝阳区设立,进行四年制中学试点,探索未来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日中国公办中学系统中教育实验的最前沿。探索是全方位的,在政府划拨了一片本就被用作大学校园的场地的前提下,校方仍特意请Crossboundaries事务所进行了整体改造。这家建筑设计事务所由董灏和蓝冰可(Binke Lenhardt)夫妇创办,朝阳未来学校是他们继儿童空间“家盒子”、一土学校、北大附中本部改造等项目后的又一次教育建筑探索。因为创造性地结合了空间改造与未来教育理念,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ARCHITIZER A+”、2019年度德国设计大奖等建筑类奖项。目前,学校已经投入使用两年。

建筑师董灏告诉我,这个项目很特别,“甲方”给了他们极大的自由度,北大附中强调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他们的建筑理念非常契合,“学校甚至允许我们彻底打开教学空间,不设传统的固定教室”。用可移动桌椅以适应多样活动需求、异形的教室消除教师的权威感,都是学校主动提出的想法,也与建筑师的设计不谋而合。不过这也是一个戴着枷锁跳舞的项目,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市朝阳区不可能新建学校,政府将惠新东街8号的一片大学教学楼划拨给了北大附中,原有的6栋褐色建筑布局紧凑、颜色沉闷,不同时期的加建改建随意而不协调,狭小的教室走廊千篇一律,设计只能在此基础上展开。

对旧楼“阻碍”的克服恰恰体现了设计者的教育建筑观念。和之前Crossboundaries承接的把锅炉房改造为一土小学的项目不同,朝阳未来学校的场地改造前已经是一片完整的校园,这个院子最初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所中专,如果不是对空间有着革命性的新观念,清除局部消防隐患后旧楼完全可以继续作为中学使用。但旧有建筑如同大多数传统中学,是基于“普鲁士模式”的流水线式教育设计,空间结构更接近工厂——然而未来社会工厂是否还需要人类已经存疑。


改造后外立面的窗框此起彼伏地伸出,呼应着室内多样的教育活动


近十余年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一大批创新教育学校兴起,美国教育学家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说:“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创新学校——朝阳未来学校自然要求着变化。而具体承办这一北京市教委四年制中学试点项目的北大附中又以教育改革闻名,自1960年建设起这所实验中学,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始终是其核心使命。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索未来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学校才旗帜鲜明地命名为“未来学校”。

新的理念需要新的空间。对于中学生而言,教学楼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进入主教学楼,实质性的空间变革呈现在访客面前。不同于传统学校教学楼中如复制粘贴般塞满一个个“班级”,朝阳未来学校教学楼的一层用于学生活动——教室如同底商一般直接向楼外开门,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被打破,二至五层分别是功能性的教学中心,如科学中心、语言中心、人文中心等。换句话说,没有了固定的行政班教室,学生日常的生活和活动单位由数个跨年级的“书院”构成,实行走班制和自由选课。

北大附中校长王铮认为,中学教育应当把学生从班级中“松绑”,赋予学生在学业、生活上自由结合的自由,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发展阶段的变化。他阐述:“传统教育很大的特点是,从横向看千篇一律,从纵向看一成不变。小学一年级和高三没什么差别,都是四五十人一个班,一个班主任把所有的事都管起来。其实教育应当有阶段性、成长性,学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人,他的学习能力、交往方式、自主性,都在发展,你始终把他局限在班里,他发展不了。”从一开始,空间就基于这一理念规划,于是朝阳未来学校的教学楼更像一个自由的购物商城——知识的商场,学生不再是只能进入某一层中的某一个房间。董灏形象地比喻,在这栋楼里,学生们是“游牧”的,现在老师们被“固定”在自己的专业教室里,空间主人的变换暗示着教育改革的要旨——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移。

文章作者

刘周岩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904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改变世界的人

2019诺贝尔奖

78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