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9-10-16·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03个字,产生1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苞叶雪莲,生长在海拔近5000米的横断山脉流石滩
为什么是植物
李成才总导演的工作室里有不少植物。按照他的要求,参与摄制纪录片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对身边的植物进行观察,在伺弄花草中培养对植物的感情。《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开播之时,正赶上一盆曼陀罗绽放,纯白色的喇叭形花朵低垂着,如同天赐的礼物一般。
李成才的成长岁月里从不缺乏植物。他出生在河北农村,身边相伴的是河流和树林。农忙时节,他要帮家中大人收获庄稼。童年的一种游戏,是把麦秆折下一截,用空心的横截面托住一颗豌豆,然后仰起头吹气。随着气息不同,豌豆跳跃的速度和节奏就不一样。在阳光下,看豌豆跳舞,是记忆中美丽的景象。
与植物打交道的经历埋藏在心中,直到时机成熟,才转化为可供挖掘的“富矿”。很长时间以来,李成才拍摄的题材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陈乐民说了两句话,深刻影响了李成才:“不了解世界,不知道中国有多落后;不了解中国,不知道中国有多伟大。”前者是格局,后者则是根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需要他山之石来借鉴。李成才早年的纪录片,选择用一种温和的语言讲述西方文明,相继有了《大国崛起》《华尔街》和《货币》这样的“金融三部曲”。他对一些根源性的问题感兴趣,比如是什么造成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一次文明的进步,是靠什么在推动?在哪些节点上的选择,导致了各国发展进程的不同?
在这个过程里,他不断和植物遭遇。一次在为《华尔街》做演讲时,李成才到武汉大学,正好碰上一个展览。其中有个板块讲到“17~18世纪中国人口爆炸与农作物的关系”,这让他意识到植物的物种交换足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国原来是个总是遭受饥饿的民族,缺乏高产作物。自从玉米、土豆和红薯这类作物来到中国,中国人口才有了稳定增长。”还有一次是在瑞士取景,攀登勃朗峰时,当地向导对沿途的野生植物如数家珍,既有科学知识的传达,又饱含爱恋之情,仿佛那些植物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想起孔子时代就提倡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比之下,今天国人连身边最日常的植物都叫不出名字,文学作品里充斥着“不知名的小草”这样模糊的描述,李成才再次受到了触动。
昆虫竹蝗以竹叶为食物
植物成为叙述文明演变的一个极好载体,尤其是当李成才的创作重心回到了“根基”——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人不认识植物说不过去,因为中华文明是从植物中来的。1万多年前,先民驯服了水稻。烹煮热食的器皿、由劳作而聚居的村庄都是这样产生的。因此,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和海洋民族的日本截然不同。一个是内敛、保守和柔软,另一个则是充满冒险精神。”文明进化的标志还有文字和文学。“禾木旁、草字头和竹字头的汉字都来自于植物;绞丝旁的汉字和丝绸有关,蚕能吐出洁白的丝,和桑叶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中,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共写到了136种植物,它就像一道美的曙光。”
定于2019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李成才提供了一个获得支持的契机。最终在2017年,这部有关中国植物的纪录片提上日程,接着调研、拍摄和后期各占约一年时间。纪录片虽然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但李成才首先要讲的是植物的故事,对于世界的影响放在了其次。“这是自然的馈赠。无论是否是中国,谁在这片土地上都会感受到眷顾。”
10集的纪录片里,第一集《植物天堂》担当了总括的功能笼罩全体,之后每集分别讲起源于中国的某一种植物,或某一类植物。中国已知的植物物种有3.5万种,占世界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对于提纲挈领的第一集,一种常规的叙述方式就是按照区域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展示,或者特别去说像银杏、水杉这样中国特有的孑遗物种。
担任第一集导演的周叶并不满意这样的答案。经过请教植物专家黄宏文,周叶明白了中国植物资源并不胜在物种数量大,论数量只在世界排行第三。能称之为“植物天堂”,是因为特殊的地理面貌造就了各种不同的生境。青藏高原就是这个地理面貌的关键——它的隆升,使得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形成。再加上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贯通东流,由此才形成多样的自然气候条件。同样是北纬30度地区,世界其他地区多是荒漠或者草原,中国却能有茂盛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长有珙桐这样古老的开花植物。由青藏高原展开叙事,这才算抓住了中国植物的独特之处。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4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