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诺贝尔奖的生态与标尺

作者:苗千

2019-10-16·阅读时长19分钟

153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783个字,产生7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62年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视觉中国供图)


每年10月初,因为诺贝尔奖的存在,一些科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会获得和奥斯卡影星一样的关注度。到了12月10日,在阿尔弗莱德·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举办的诺贝尔奖典礼上,每位新晋诺贝尔奖得主都会获得一枚175克重的金质诺贝尔奖章,一张由艺术家专门设计的手写证书,一份由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一人独享或是由两人或三人分享的、价值约9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实际上,早在两个多月前,当这些获奖人接到那通来自瑞典的电话,他们的人生就被彻底改变了。

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诺贝尔奖在今天仍是一个独特又无可比拟的存在。通过诺贝尔奖,一些人的名字就和在科学或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永久结合在了一起。获得诺贝尔奖有如获得进入永恒的证书。就算对大多数无缘诺贝尔奖的普通人来说,诺贝尔奖的影响也早已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阅读时的选择,关注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乃至生活中各种必不可少的要素,如各种药物、手机、相机、GPS、互联网等,都与诺贝尔奖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因为诺贝尔奖特殊的地位和悠久历史,它已经发展出一个复杂而完备的生态。我们又可以把它当作一把拥有独特刻度的标尺来衡量人类社会。


10月8日,记者聚集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做报道准备,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地揭晓(视觉中国供图)


诺贝尔奖生态

因为发明炸药获得了巨大财富的阿尔弗莱德·诺贝尔,也因为发明了这种高效的杀人武器而终生受到困扰。无所畏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贩卖炸药的军火商、具有家长式独断作风的工厂主、爱好诗歌的隐士、众多科学家的资助者……这些诺贝尔不同的人生侧面最终演变为诺贝尔奖五个看似不大相关的奖项。

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哈丽特·祖克曼(Harriet Zuckerman)认为,因为诺贝尔的特殊身份和巨额遗产,诺贝尔奖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其他科学奖项不可能拥有的社会关注度。这个奖项不同寻常的开端也预示着它不同寻常的发展过程。从它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似乎确实存在着某种“诺贝尔奖魔力”。一旦获得诺贝尔奖,就意味着人生的完全改变,虽然这种改变难说是好是坏。

以性格活泼无厘头著称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n)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当被问到得知获奖之后最想和谁交流时,费曼的回答规矩得如小学生,他说最想打电话给已经去世的父亲,告诉他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在获奖之后,费曼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再也无法做出像获奖之前同样水平的科学成就,而事实证明他的研究水准并没有因为诺贝尔奖而大打折扣。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之后的转变则堪称惊人。出身于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布莱恩·约瑟夫森(Brian Josephson),在22岁读研究生时就在超导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日后以他名字命名的“约瑟夫森结”概念,并在33岁时就因此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获奖之后,约瑟夫森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转投神秘领域,试图解释“心灵感应”等超自然现象,使得这位诺贝尔奖得主早早地被科学界抛弃,整个后半生都尤为孤独。

想要解释这种所谓的“诺贝尔奖魔力”并不困难。全世界对于诺贝尔奖的关注度在每年的10月初都会达到顶点。这固然会提高人们对于科学、文学和社会活动的热情,但诺贝尔奖得主也会立即变成一个如同圣贤的全方位名人,负有几乎无穷无尽的社会责任。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法国微生物学家安德列·利沃夫(André Lwoff)说出了一部分诺贝尔奖得主的心声:“我们从完全不被注意到成为电影明星,这样的经历堪称磨难。我们并不习惯这样的公众生活,这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继续工作……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当你已经为工作制订了计划,然后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你会发现你需要面对各种荒唐的责任和义务。”

人们是否对于诺贝尔奖投入了太多的关注?康奈尔大学原子与固态物理实验室主任戴维·梅敏(David Mermin)教授说:“诺贝尔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报道和讨论它。结果很多人认为一项科学研究的完结不是做出发现,而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真是让人不舒服。我知道有的科学家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虽然这些人本来就不该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魔力”的范围并不仅限于获得者们。围绕着诺贝尔奖,已经出现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的前身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他们从2002年开始通过科学网(Web of Science)进行数据检索,预测诺奖得主。分析员们需要在超过3.4万种科学杂志和其他相关的科学资料中,找到其中0.01%被超高引用的科学论文。自1970年以来,在4700万篇科学论文中只有4900篇被引用超过了2000次。大多数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正是这些论文的作者。

科睿唯安公司通过论文引用率来预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项的得主。这份预测名单不断变长,加上2019年最新列出的来自7个国家的19位科学家,这份被认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名单已经超过了300人。到了2018年,其中已经有多达50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有29人是在被列入榜单20年之内就获了奖。而在刚刚公布的9位2019年的得主中,又有4位科学家是在这份名单之中。这种与诺贝尔奖的高重合度,让这份纯粹依靠数据分析决定的名单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球”,甚至使其本身演变成了一种奖项。入选科睿唯安预测的超高被引用论文得主也被称为“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得主”(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s)。

文章作者

苗千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396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改变世界的人

2019诺贝尔奖

78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