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10-15·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9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熊鹰
一
“这部小说和普通的普罗小说不同,有很多浪漫的地方。”尾崎秀实这样评价自己一九三四年翻译出版的《只身走向大地的女人》。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尾崎曾任《朝日新闻》驻上海的特派记者,是日本著名评论家、记者、中国问题专家。而《只身走向大地的女人》正是美国左翼作家艾格尼丝 ·史沫特莱自传小说《大地的女儿》的日译本(史沫特莱也凭借这本小说一举成名)。他们并非一般的作者与译者,两人其实相识于上海,都在赫赫有名的苏联间谍理查德 ·佐尔格周边从事情报工作 ,并结下了一种亲密关系。
“在上海的时候,有人说 ‘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新闻记者我一定要介绍给你。但是,因为长着一张可怕的脸,听到是一个女记者之后若有好奇心的话你就错了 ’,说着这样笑话的某人介绍给我的正是史沫特莱女士。”尾崎后来这样描述他们宿命般的相遇(尾崎秀実:『女一人大地を行く』)。据史沫特莱的传记作者露丝 ·普莱斯(Ruth Price)介绍,说着笑话的 “某人 ”正是尾崎经常光顾的西洋书店的女老板艾琳 ·魏德迈(Irene Wiedemeyer,1907-1978)。这位长着雀斑、拥有天蓝色眼睛和一头乱糟糟红发的德国犹太人于一九三○年十一月在静安寺路,即今天的南京西路开设了一家瀛寰书店(Zeitgeist Book Store)。
魏德迈在柏林时就加入了威利 ·明岑贝尔格(Willi Muenzenberg, 1889-1940)的共产主义组织。明岑贝尔格是德国共产党员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成员,尤擅宣传,而这个装满了激进德语、英语和法语书籍的书店则是明岑贝尔格出版集团的一部分。它在柏林和莫斯科都有相似的分店。到一九三三年关门前,上海瀛寰书店负责传播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消息、销售英语和德语圈的共产主义刊物,以及为共产国际的活动提供接头点。正是在瀛寰书店里,尾崎秀实找到了《大地的女儿》的德译本,并对史沫特莱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在地球的另一端柏林,把史沫特莱送到中国的也正是明岑贝尔格的周边组织。露丝 ·普莱斯在其首次披露相关细节的《史沫特莱传》一书中称,一九二一年,明岑贝尔格遵循列宁的意愿,在柏林成立了宣传与统战的组织 —国际工人后援会。为了帮助明岑贝尔格,共产国际将雅克布 ·米诺夫-阿布拉莫夫(Jakob Mirov-Abramov, 1895-1937)派往柏林的苏联大使馆。表面上阿布拉莫夫是苏联大使馆的三等秘书,实际上他是共产国际下设的国际联络部的第二权威。这个重要但却从未公开过的国际联络部专门负责走私武器、散发宣传物、将人和资金运送到各处,它还在莫斯科和世界各主要大城市间架设秘密电报网。史沫特莱便隶属于这个国际联络部。史沫特莱持有美国护照、受治外法权保护,能在苏联情报人员无法顺利开展活动的地方工作。在中国革命遭受挫折、地下情报组织遭到破坏的一九二七年底,阿布拉莫夫决定将史沫特莱派往中国。一九二九年五月,史沫特莱辗转来到上海,为她办理赴华合法身份的是明岑贝尔格的同事、德国共产党员、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助理朱利安 ·甘柏兹(Julian Gumperz,1898-1972)。甘柏兹曾与卢卡奇、卡尔 ·奥古斯特 ·魏特夫,以及日后与史沫特莱关系密切的佐尔格一起参加了一九二二年第一届 “马克思主义学习周 ”。通过甘柏兹的运作,史沫特莱得到了《法兰克福报》特别通讯员的身份。六年后,佐尔格也用相同的方法到东京开展活动(Ruth Price, The Life of Agnes Smedle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通过共产国际的跨国网络,尾崎和史沫特莱在上海相遇了。
二
尾崎秀实幼年在台湾长大,父亲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的记者兼汉文版的主笔,熟悉书画金石等传统,而他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感受力也颇了得。初到上海,在日后成为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和时政评论家之前,他以 “白川次郎 ”和“欧佐起 ”的笔名从事文学翻译与评论。经陶晶孙介绍,他和中国左联作家频繁往来。尾崎出入内山书店的文化沙龙,给《文艺新闻》《大众文艺》投稿,畅谈 “日本左翼文坛的情况 ”与“英国何以落后了 ”,他也为左联全体盟员大会提供过场地(夏衍:《懒寻旧梦录》)。左联五位作家被秘密杀害后,他与人合作翻译了左翼剧作家的作品,结集为《蜂起》,一九三一年作为“国际普罗文学丛书 ”的一册在东京出版。他还为山上正义翻译的《支那小说集阿 Q正传》写作序言、撰写胡也频和柔石小传。在夏衍心里,尾崎既是一名绅士派头的记者,也是上海日本共产党、日本进步人士中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
不过,尾崎在上海的这些活动或许多少受到了史沫特莱的影响。据普莱斯介绍,相识后不久,史沫特莱就承认自己加入了国际赤色济难会的中国分部,正受命发起一次对于白色恐怖的全球抗议。史沫特莱当时正与茅盾一同将鲁迅的控诉翻译成英语,发表在美国左翼的《新大众》上。结识史沫特莱后的尾崎则在这一段时间翻译着中国左翼文学作品、评述着中日左翼文学现状,为新创办的《中国论坛》撰稿,与史沫特莱并肩战斗在白色恐怖后的上海。
除此之外,尾崎还在史沫特莱的介绍下直接卷入了谍报活动。苏联红军第四局的特工佐尔格正需要能搜集日本对华情报的日本人,尾崎接受了史沫特莱的引荐。“九一八事变 ”后,尾崎秀实又进一步为佐尔格介绍了日本共产党员川合贞吉,为其提供日本针对苏联的军事情报。“一·二八 ”后,尾崎和史沫特莱则为佐尔格收集有关日本在华南及西伯利亚军事动向的情报。
不过,由于尾崎一九三二年二月就回到了日本,尽管佐尔格也于次年九月到达日本,两人重建了情报网,但尾崎和史沫特莱并未在情报工作上有太多实质性的接触。唯一一次合作便是一九三二年十二月,两人为建立华北情报网在北京碰过头。自此之后,他俩在思想和实际工作中的交往更多的是通过文学翻译和评论来实现的。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