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女性如何被“压抑”?

作者:读书

2019-10-15·阅读时长12分钟

146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34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杨力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围绕性的叙述可见于各种载体,有《金瓶梅》式的文学作品,也有《素女经》式的医学论述,还有春画、民间歌谣等艺术样式,这些文本不仅包含了对于欲望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女性情欲的书写。而到了 “五四 ”时期,性问题在近代科学的视野下被纳入公共话语空间,女性情欲讨论显著增多,并一跃成为关乎女性社会解放的重要议题。“五四 ”学人对性议题的偏爱,当然部分归因于科学全球化语境中性科学知识的流入带来的现代化冲击。二十世纪初期,欧美现代性学(Modern Sexology)出现,女性情欲讨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性道德维度的男女平等成为欧美现代性的关键要素之一。此时适逢中国 “五四 ”女性解放思潮兴起,教育公平、经济独立、政治权利等各方面和女性权益相关的内容均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以周作人、周建人、张竞生为首的 “五四 ”学人开始主动拥抱西方性学,积极吸收女性情欲的科学理念,试图在性道德维度解放女性,实现男女平等。总观这一时期的讨论,大致可概述如下:首先批判传统中国以性道德来压抑女性,其后援引西方科学知识,反复强调 “女性有性欲 ”。“五四 ”的这些叙述直接形塑了我们对于现代中国女性解放的部分 “常识 ”:“五四 ”之前,女性的性欲在传统礼教中不被肯定,女性被压抑;“五四 ”以后,女性的性欲在现代科学中得到肯定,女性被解放。

然而,果真如 “五四 ”学人所说的那样,女性在传统中受到压抑吗?实际上,中国古代性文化资源丰富,并且一直重视女性情欲。例如《洞玄子》就写到交合过程中的愉悦情绪对于男女双方的必要性。《玉房秘诀》则将交合的意义诠释为增强男性活力(致气),消除女性疾病(去病)。传统房中理念看重性交前戏,主张交合过程中双方都须感到愉悦(阴阳交畅),又因为女性高潮对于受胎至关重要,所以男性应等待女性高潮后射精(候女快)。表现男女性兴奋的概念有“四至九气 ”“三至五至 ”“三兆五候 ”等,从汉代一直传承至清末(《玄女经》《广嗣纪要》《妇科玉尺》)。此外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多见重视男女情欲互动,围绕女性性愉悦的描写(《开花丛》《肉蒲团》《绣榻野史》)。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大量关注女性情欲主体的资源。

既然如此,那么 “五四 ”学人为何似乎 “忘却 ”了这部分内容,一味强调传统文化压抑女性的一面呢?在这一知识构建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动机和思想观念?这就需要我们回到 “五四 ”的语境,将这一常识性认知重新脉络化,进一步考察 “五四 ”学人在探讨女性问题时的话语谱系,考察它们背后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知识权力关系。事实上,“五四 ”关于女性情欲的探讨,与同时代欧美性学的知识理念与问题意识有着密切的跨文化联系,“五四 ”学人积极塑造 “压抑 ”女性的中国传统这一文化现象背后,是对于欧美现代性学 “拿来主义 ”式的挪用。

十九世纪的欧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中产阶层的女性被限定在家庭范围,从事社会再生产。作为 “家庭天使 ”,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性别角色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女性规范是 “良妇无性欲 ”的性禁锢文化。例如一八七五年出版的威廉 ·艾克顿(William Acton)的《生殖器官的功能和紊乱》(Functions and Disorders of the Reproductive Organs)中就有 “女性的大多数(幸运的是)并不会受到任何一种性意识的困扰 ”,“大多数女性其性意识是处于休止状态的 ”,“对于贤良的母亲、妻子以及家庭主妇来说,性的放纵是和她们彻底绝缘的 ”等描述。而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以弗洛伊德、霭理士为首的一批性学家,他们彻底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压抑的性道德,通过反复强调 “女性有性欲 ”,试图将女性从 “良妇无性欲 ”的道德中解放出来。这种对于维多利亚文化的批判和对现代性学的推崇形成了压抑 /解放的二元范式,形塑了之后大众的时代认知。

压抑的维多利亚文化和解放的现代性学这一二元构图,于“五四 ”时期传入中国,载体正是欧美性科学话语。“五四 ”涌现了大量欧美性科学著作的中译本,性学论述频繁出现于各种报纸杂志。查阅这些话语,几乎无一例外地批判了十九世纪欧美压抑女性的性道德文化。英国科学家哈夫洛克 ·霭理士集中论述女性情欲问题的《女子底性冲动》(一九二七)是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Sex (Volume Ⅲ ), The Sexual Impulse in Women(《性心理学》第三卷)的中文节译本(此书虽在中国已无流通,但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有一册珍藏),其中就有大量批判维多利亚文化的内容。霭理士指出,英国对于男性和女性普遍采取了双重标准,认为男性具有性本能,而女性天生欲望淡泊,他收集了从古希腊至近代欧洲的历史文献后得出以下结论:十九世纪前的主流观念认为女性性欲强于男性,而十九世纪后则逐渐演变为女性性欲薄弱,没有性愉悦的本能需要,换言之,“良妇无性欲 ”观念是十九世纪之后出现的新发明。玛丽 ·司托泼的代表作 Married Love(一九一八)中也有较多篇幅批判维多利亚文化。这本由女科学家探讨女性情欲的著作受到了读者前所未有的青睐,至一九二六年的八年间,仅英文版就重印了十八次,同时被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十几种语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Married Love以《结婚的爱》为题译成中文并迅速成为畅销书,书中指出英国社会普遍认为有教养的女性不具有性欲,鼓励女性的性无知:“我们的社会上有一个因习的观念,以为女子对于己身和对于未来丈夫的蒙昧,是可喜的天真烂漫的情形。”司托泼认为由于社会文化将女性看作无欲望的存在,所以男性往往无视女性意愿,一味追求个人性愉悦,从而导致女性权益受到损害。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63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