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听者有心-迪伦不是抗议歌手

作者:读书

2019-10-15·阅读时长6分钟

82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1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李皖

在自传《编年史:第一卷》谈到自己的早期创作,鲍勃 ·迪伦提到了话题歌曲、抗议歌曲和反叛歌曲这三类创作,并否认自己是抗议歌手。

当时,与迪伦交往、相熟的歌手中,有几位是话题歌曲的好手,比如汤姆 ·派克斯顿(Tom Paxton)和兰 ·钱德勒(Len Chandler)。他们都长于将古老的民歌配上新的歌词,在酒吧中很受听众欢迎。唱的内容是大家熟悉的、从报纸上看到的 “疯狂故事 ”:结婚的修女,高中教师从布鲁克林大桥跳下去,抢劫加油站的游客,百老汇女演员被打然后抛在雪地里……话题歌曲的灵感有时来自报纸,将支离破碎的新闻事实予以文学转化,化为文学形象,多数是旧曲配上新词,也有一些歌曲是全新的谱曲。钱德勒当时最意蕴丰富的歌,讲科罗拉多一个疏忽大意的校车司机开着满载孩子的校车跌下了悬崖。这位歌手身材结实,就像个中后卫,没人能挡着他的路,“能把你一脚从这儿踢到中国城,能打断任何人的鼻子 ”(引自鲍勃 ·迪伦《编年史:第一卷》,以下引文均引自此书)。他很出色,而且善良,对蠢人没耐心,“是那种相信一个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人 ”。

当时,迪伦自己也写过不少话题歌曲。《谈熊山野餐惨案蓝调》,讲由于有人出售假票,致使某次郊游人太多而使渡轮翻沉的新闻。《埃米特·蒂尔之死》,缘于一个黑人少年被几个白人施暴致死,而陪审团认为施暴者无罪的新闻。《唐纳德 ·怀特之歌》讲一个被绞死的惯犯和杀人凶手,一辈子生活在底层,受到各种不良诱导。“他是这社会的敌人,还是受害者?”这是歌曲提出的问题。《约翰 ·布朗》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讲一个母亲如何骄傲地把儿子送上了异国战场,如何等儿子战后归来,变成了她已经认不出脸,眼睛瞎了、一只手没了的陌生残疾人。

迪伦否认这些歌曲是抗议歌曲,但是他承认它们是话题歌曲。

话题歌曲写真实的事件,有时直接写新闻事件,从报纸、广播、电视上去寻找演唱题材。这些事件本身是话题性的,通过大众传媒,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歌曲创作者趁着话题热度及时写出歌曲,通过传唱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其势如同火上浇油,激起大众更广泛更强烈的共鸣,从而使歌曲产生具有公民社会特点的艺术共情和教化力量。

迪伦发现:“写真实事件的歌总是话题性的。你总能在里面找到某种视角,并从中找到某种价值,写歌的人不需要很精确,他可能告诉你任何事,而你会相信歌里唱的内容。”

当时,歌手比利 ·加斯海德(Billy Gashade)完全依据假设,把著名枪匪杰西 ·詹姆斯写成劫富济贫的好汉,最后被一个朋友、一个 “肮脏的懦夫 ”出卖并杀害。而事实上,詹姆斯就是个彻头彻尾、十足嗜血的杀人魔头。“但比利 ·加斯海德拥有最后的话语权,把事情颠倒过来了。”话题歌曲源于真实事件,却并不总是拘泥于真实事件,它所演唱的真实,往往是歌手创造出来的,有时甚至是颠倒了的事实。话题歌曲起码有一部分力量,源于歌手自身的道德激情和艺术感染力 —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话题歌手的独特创造和发现。

迪伦不是抗议歌手。他否认说,他的歌并不比伍迪 ·格斯里(Woody Guthrie)更具有抗议性。并且,他继续否认说,格斯里也不是抗议歌手。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63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