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生
2019-10-0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77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作家虹影
《上海之死》
虹影接受采访时刚从威尼斯电影节归来,在威尼斯她和主创们一起走了红毯,看了《兰心大剧院》的首映。《兰心大剧院》有些吃亏,在8月28日的开幕式过去一周后才首映,但娄烨加上巩俐的组合仍然吸引了国内外的媒体,现场座无虚席。虹影向我说起看这部电影的感受:“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娄烨作品,影片里的现实与虚幻的过渡与衔接十分自然,是一个戏中戏的关系,就像走进了小说里那个时局动荡、颓靡的上海滩。”
娄烨和虹影认识的时候,最初是想改编她的小说《K-英国情人》,机缘巧合,先有了这一部《上海之死》的合作。许多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为了要一个小说的底子,装进去新的东西,但《兰心大剧院》的还原度极高。虹影说:“娄烨是把小说气息保留最完整的导演。他有极高的文学敏感度,认真琢磨过小说,最终在电影里实现了小说里特有的气氛。”从已经放出来的预告片看来,黑白影调下的上海湿漉漉的,戏台上是歌舞升平的假象,戏台下是各个人物的生死与时局暗流的涌动。
《上海之死》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因何吸引了娄烨?
这部小说的初稿在2004年完稿。与虹影之前成名的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截然不同,“上海三部曲”(《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是虹影围绕上海这个城市而构建出的虚构故事。1941年,明星于堇从香港回到上海,住在国际饭店,为新剧《上海狐步》做演出准备。于堇的明星身份是个幌子,实际却是美方培养的间谍,她只有10天的时间去获取一份左右时局的重要情报,各色人物轮番出场,构建了一个复杂、混乱的上海名利场……
因为“三部曲”,很多人印象中,虹影是擅长书写上海的作家,有着类似海派的细腻与柔和。她笑言:“自己长得娇小有欺骗性,实则是一个女汉子。”当她穿着一袭旗袍,留着黑色长发和刘海儿,略施粉黛时,便是旧时代走来的东方美人。殊不知,虹影出生于重庆,18岁前都在这座山城里长大,重庆这座城市归根结底才是虹影的写作原点,“我写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最终都是在写重庆”。在她的骨子里、血液中,强烈抗争的底子一直都在,这也是后来娄烨在采访中提到的,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的初衷:“虹影的《上海之死》也许不是她最完美的一部小说,但却是最特别的一部,她作品里的女性主义色彩吸引了我。”
虹影笔下的于堇(巩俐饰)有一种特殊的女性自觉。虽说出身悲苦,早年被美国养父休伯特收养并被培养成美方间谍,但在最终面对是否将“日方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通知美国”时,于堇选择跳楼自杀,保住了一个能左右时局的秘密。
虹影说:“虽说‘上海三部曲’系列是虚构作品,但里面每一个女性的故事中都有‘我’的存在。我是一个从小被踢出界的人,所以我生命的历程就是要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人,小说中的于堇也一样,如果没有那种强烈的意志,她早就被生活碾碎。”
与其说虹影写的是战争背后的传奇女性,不如说是借一个历史事件,写一个女人的成长,她如何面对爱恨,如何选择生死。“如果我生活在1941年的上海,我想我会和于堇做出同样的选择。”虹影说。
发表文章99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33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