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菁菁
2019-10-09·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642个字,产生3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如何让病人接受自己的疼痛是“躯体化”障碍,是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大夫闵宝权的难题(王旭华 摄)
药物之外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大夫闵宝权的门诊和我观摩过的其他门诊都不一样。小小的诊室里挤下了近10个人。给病人例行开药的两名助手坐在最远头的电脑桌旁,还有六七个心理咨询师在诊室内外进进出出。闵宝权看病,先让咨询师给病人问诊,从病情开始聊,家庭状况、个人经历都问个遍。而后,咨询师先汇报,闵宝权再面诊病人。这样的门诊,从周五下午1点开始,往往要看到晚上八九点。但这是闵宝权从医20多年,摸索出来的最有效率的办法。
“一个病人如果心脏不舒服,他会去看心内科,胃肠不舒服就去消化科,眼睛总是干涩会去眼科,这些都很明确。但躯体化障碍主要是不确定部位的疼痛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大家就会想到来看神经内科了。”闵宝权告诉我,曾经有一个月,他把在专家门诊看的大约400个病人都做了统计,发现单纯心理问题的占50%左右,28%既有器质性问题,又有心理问题,只有22%的人是单纯器质性问题。考虑到来看专家门诊的病人大多数已经就诊了很多医院,排除了明显的器质性问题,闵宝权又粗略估计了一下普通门诊的情况,在那儿,病人们没有选择,遇上哪个大夫就看哪个。结果是:“到我们神经内科来看病的大概一半人或多或少有心理问题。有些人情绪低落,和抑郁有关;有些人失眠,各种担心,可能和焦虑有关。”过去,闵宝权看门诊,遇到有情绪障碍的患者,也会开些相关的药物,可是他发现,很多时候,病人心里的结不解开,药物治不了根本。2008年,他干脆尝试组建了一个咨询师团队。
闵宝权的尝试建立于一个大背景之下。30年前,医学界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让医学的目标局限于“治病”而非“治人”,已经无法解决临床上遇到的许多问题。“生物-心理-社会”三者结合的新的医学模式开始被倡导。临床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闵宝权告诉我,现在不少医疗机构都注意到这个问题,光是今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受邀到全国各个医院给医生们做了30场培训。
大津秀女是闵宝权心理咨询团队的总督导,为许多慢性疼痛患者做过心理咨询。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慢性疼痛病患来说,心理咨询治疗是为了减少病患对药物理疗和手术等止痛治疗的依赖性,最终使病患回归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去。她曾接待过一名55岁的男性来访者,他因车祸外伤致使后腰和下肢疼痛11年。了解他的就医经历就会发现,如果他挂的是一号难求的专家门诊,或花高价找海归专家看特需门诊,那么在他接受治疗后,疼痛会有大幅度的减轻,虽然该专家的处方只是基础的治疗,以前也在普通门诊做过。他的儿子告诉大津秀女,一次他故意给爸爸一片药,说是没有副作用的强效镇痛片,服后爸爸就一宿没喊疼,其实那只是一片复合维生素。
心理治疗的第一步是经过评估,使用放松训练的方式,比如呼吸放松和冥想放松,减轻疼痛症状。放松是一种综合的生理反应,医学心理学研究认为,放松可以普遍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及代谢活性,起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176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