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3 蜀道|穿越翠云廊

作者:耿朔

2019-09-20·阅读时长4分钟

24411人看过

1.3 蜀道|穿越翠云廊

11.4MB
00:008:19

三联中读的朋友你好,我是耿朔。欢迎跟我一起踏上寻访古道,探索历史的旅程。

上一节我们一起从成都出发,沿着金牛道向北,差不多走完了它在成都平原上的那一段旅程。我们在上一节最后,朝拜了七曲山大庙的文昌帝君,现在我们从七曲山大庙出发,继续沿着108国道往北走,金牛道从这儿开始就在山里蜿蜒,我们一路上坡就到接下来最重要的目的地:剑阁以及剑门关。

从梓潼的七曲山大庙到剑阁这一段路,我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风景绝佳,这倒不只是因为当地山水环境很好,更是因为公路两侧的植被太好了,清一色的都是柏树,而且有许多你看上去就知道是非常古老的柏树,我想用“连绵不绝”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记得当时是一个晴天,柏树在路上投下一片片绿荫,我们当时心情非常好。而这些柏树,守护古蜀道如果算一算年头的话,我想肯定算不清了。从战国开通道路以来,经历代修整,蜀道两侧既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人工种植的行道树,而且我觉得后者可能更加重要,所以蜀道上有所谓的“三百里程十万树”的说法,这些种树的人当中,有一个人物特别有名,就是三国时期的张飞。有一批树,据说就是张飞率人种下的,当地把它称为“张飞柏”


2010年版《新三国》张飞剧照,不同于民间演绎,张飞在历史记载中是忠毅有谋的形象

那为什么张飞会在这儿种树呢?我们过去对于张飞的了解我想基本上是由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电视剧,在电视剧里张飞都是勇猛冲动的形象,实际上张飞是一个能文能武,既能带兵打仗,也能治理地方的这样的一个全才。张飞随刘备入蜀以后,长期镇守蜀地北部地区,比如当过巴西郡的太守,张飞在地方治理的时候,非常注意方略,种树、修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那我们知道无论对于古代还是今天,道路的通畅都是极为重要的。正是这条路上有这么多的古柏,从而就为南抵梓潼,北至昭化的这段蜀道赢得“翠云廊”的美称。

现在大家知道这条道路的意思了吧?这条道路的确就像一条被翠云笼罩穿行在山间的绿色走廊,我觉得形容得特别到位,大概也可以说是四川境内古蜀道最美的一段了。那如今大部分经过的车辆都走高速,使得穿越翠云廊的108国道上车流量很小,我当时在在郁郁葱葱中赶路,心情非常舒畅。 


穿越翠云廊的108国道(摄影/耿朔)

翠云廊上有很多古柏,其中最大的一株古柏,就在七曲山大庙北行不多远的地方,就在路边,高达24米,树干粗6.7米,好几个人才能围过来,树冠覆盖面积达到了45平方米,虽然还说不上独木成林,但已经可以说是蔚为壮观了。

怎么样,翠云廊算是蜀道上比较美好的一段了吧?但是这条道路在古代却是战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地方。

从翠云廊往北,距离梓潼最近的一个县,是剑阁县,今天的剑阁县城是一个新的县城,老县城在普安镇,过去普安镇是剑阁县城所在,也是剑州州治所在,可以说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剑阁县往北就是蜀道上最为要紧的一个关防重地“剑门关”了。如果剑门关是军事前线的话,那么南面的剑阁县就是大后方,就是补给地。三国时期,刘备就在这里设立了剑阁县,从唐代开始,剑州古城具有了城镇的规模。据说“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来四川避难,还在剑州住过三天。 


剑阁老县城之鼓楼(摄影/耿朔)

我2014年深秋造访了剑阁老县城,当时最大的感受是这儿虽然从县城降为了集镇,但人口依然很多,熙熙攘攘的,这座老城东边傍着闻溪河,附近一圈都是山,是个非常典型的西南地区的河谷城镇。剑阁老城还保留了一些古迹,比如南城门和鼓楼都还在,还有一些老街和老房子,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商业开发,一方面你觉得看上去比较破败,但另一方面生活气息很浓,当时我看到南城门下贴着城墙还露天摆着很多摊子,其中有一个剃头摊,理个发不过几块钱,师傅和顾客都非常惬意自在,似乎时间在那儿走得很慢。后来有一年我再看到普安镇的消息,是这儿遭遇了洪水,显然是和河谷的地形有关,一旦下暴雨发山洪就会很危险。


剑阁老县城南城门下的市井生活(摄影/耿朔)

在剑阁古城东南边有座山,不是很高但非常重要,叫鹤鸣山,是道教名山,据说和张道陵创立道教的修炼地有关,当然这个争议就比较大了,因为在成都西部的大邑县也有一座鹤鸣山。剑阁的这座山鹤鸣山比较小,但有仙则名嘛,这里有一批唐代的道教摩崖造像,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知道开龛造像佛教为盛,不是道教的传统,因此国内你能看到的道教造像很少,我能想到的著名的只有泉州清源山老君造像、山西太原的龙山道教造像等几处,所以鹤鸣山的这批造像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很稀少。

在鹤鸣山上当时我还看到了两处比较重要的摩崖石刻,一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所撰的《剑州重阳亭铭》碑,这块碑是非常珍贵的唐碑,立于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九月,当时的剑州刺史蒋郁邀请在不远的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作幕的李商隐撰写的,他当时是想借重李商隐这位大诗人的名望。我们知道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绝句《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便是他在梓州郁郁寡欢的几年里写下的。另一处唐碑呢,是南宋时翻刻自湖南祁阳浯溪的由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写的著名的《大唐中兴颂》,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了,鹤鸣山的这幅石刻,虽然是仿品,但保存很完整,水平也很高,由此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字体的风格。


鹤鸣山宋刻《大唐中兴颂》(摄影/耿朔)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古代川北打仗的时候,屯兵、储粮的基地在剑州,在剑阁,可以说是战争的大后方,所以我们出剑阁城,往北走三十公里,走过翠云廊,就到“天下雄关”剑门关了。有句话说 “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可见,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一道关隘,我们把它称为“蜀地咽喉”。它到底有多险峻?又是何以如此重要?我们下一节就来寻访剑门关。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耿朔

发表文章209篇 获得53个推荐 粉丝1823人

从考古学到艺术史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耿朔·给孩子的人文地理课

八条古道游学中国

15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3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