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朔
2019-09-20·阅读时长5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你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成都出发,沿着金牛道往北踏上这条蜀道之旅吧。
其实说到金牛道,我自己蛮亲切的,因为我是金牛座。我们走出成都城,先往西北方向去,在这儿你会看到一个叫“金牛坝”的地方,如果各位熟悉成都行政区划的话,可能知道成都的北边西边有一个区,就叫作金牛区,说到这儿,估计你已经猜到了,“金牛区”、“金牛坝”这些地名是不是和蜀道中的金牛道有关呢?的确如此!
上一节我们说到,金牛道的开通,是有一个传说的,说战国时期,蜀王听信了秦王“石牛粪金”的谎言,所以派力士开山筑路,将石牛拉回,石牛当然不会拉出金子,最后发现被骗的蜀王将石牛丢弃在成都的西北郊一块平地上,“金牛坝”的“坝”在西南方言中就是山间平地的意思。据说,此后,秦国大军就从这条道路从北向南长驱直入,灭掉了蜀国,通蜀的道路就这样被打开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如果现在看当地的宣传,就会发现,当地现在把“金牛”解读为金子做的牛,甚至还能看到浑身涂成金黄、非常有力量的现代“金牛”雕塑,这算是后人一种美好的演绎吧。
成都是金牛道的最南端,是终点,从这儿一路往东北方向,一直到绵阳,这段路线都是在成都平原上行走,相对来说,这是蜀道最好走的一段,正因为这条路是在平原上,所以其实没有太多保留古代的遗迹,但是有一个办法帮助我们了解这条路的走向,那就是今天的108国道,它的走向基本和历史上的蜀道差不多,大家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搜索这条公路,也就明白蜀道在成都平原上是经过了哪些地方。
出成都不远,就到了广汉,今天的广汉是一个县级市,汉代有个广汉郡,因为“广至汉水”这句古语而得名,可以想见当时的广汉郡占地是很大的,而今天的广汉是那时广汉郡下面的一个县,叫做雒县,还有一段汉代雒县城的城墙遗址保存下来了,建成了一个遗址公园,我去看过。广汉过去是郡,现在是县,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中“大名小用”的典型例子,类似的情况还不少呢,比如就在四川,今天乐山市下面有个犍为县,而汉代,“犍为”也是郡的名字,和广汉郡一样占地广大。对于地名历史的爬梳,是了解一个区域内历史变化特别有效的方式,推荐给大家。
广汉在今天的名气,我想几乎都来自于境内考古发现的三星堆文明了,很多朋友去过,那里建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博物馆,大家可以在那儿见到遗址里出土的著名文物,像青铜神树、各种青铜面具等等。至于三星堆文明到底如何定位,它的来源是什么,学术界争论了很多年,到现在依然众说纷纭,但我想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三星堆的发现,至少证明了三千多年前当中原地区进入商王朝,能够造出“司母戊鼎”的时候,在西南的蜀地,也已经也悄悄迈入了青铜文明时代。李白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那么古老的历史,四川和长江、黄河流域一样,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
离开广汉继续往北是地级市德阳,虽然面积不大,这里却有西南地区现存最大的孔庙——德阳文庙。文庙从南宋开始建造,后来经过历代焚毁和重建,现在的格局基本上是清代重修扩建后的样子: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建筑呈中轴线对称分布,核心建筑是大成殿,里面有孔子的塑像。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由德阳文庙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一方面,四川盆地你从它的地理空间上来看,它其实是华夏文化圈的一个边缘地带,因为在古代,它距离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像中原,是非常遥远的。而它的西边,南边,藏文化,羌文化,还有各种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圈,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很边缘的。但是我们在四川又能感觉到,它是华夏文化非常深耕厚积的地区,不论是文学艺术建筑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还出现了我很喜欢的像苏轼这样华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两种反差,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它也能帮助我们思考,中国古代的中央政府,中央王朝,它是怎么去管理地方,怎样去传播华夏文化的。
德阳继续往北,就到了绵阳,绵阳是四川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成都平原最北边的城市,蜀道从绵阳开始,再向北就是山区,就是崎岖的山路了。我大概是在五年前的一个秋天的夜晚,下着雨的时候到了绵阳。对绵阳的整体印象就是它是一个依江而建的山水环绕的城市,那条江叫涪江。今天的绵阳是西南地区著名的科技城,而这里的古迹,我想最有代表性的是平阳府君阙。阙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起到标识作用的建筑,一般立在宫廷啊、祠庙啊或者墓地的前面,汉代很流行建阙,而四川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留存汉阙最多的地方,有三十多处,占了全国现存汉阙数量的一大半,我觉得在80%以上吧。我自己在四川地区寻访汉阙,大概去过十几处,平阳府君阙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座,它属于墓阙,有一大一小两座,全部是石条和石板堆砌,是四川汉阙的代表作。不过时过境迁,它现在已经不在当年的墓地发挥守护作用,而被移到绵阳科技馆的大门口方便大家参观。各位路经绵阳,有时间的话不妨也去看一下平阳府君阙。
出绵阳市北差不多五十公里,就是梓潼,梓潼的名字特别好听,它是由“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听这个名字,你就知道它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梓潼是个老城,城北9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老庙叫七曲山大庙,听这个庙的名字估计各位想不到这座庙属于哪个教派?祭祀哪路神仙的?而说到文昌帝君,恐怕大家多少都知道一点,文昌帝君是古代中国人信仰的主宰考试录用的一尊大神,向来有“北尊孔子,南崇文昌”的说法,文昌帝君属于本土道教信仰系统的一座神,也可以说是民间信仰的一种反映。
七曲山大庙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文昌帝君的祖庙,为什么祖庙会在这里?原来文昌帝君是有原型的,就像我国各地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老爷都不是同一个人,中国本土的许多神都是由多行善举或者才华出众的人转变来的,由人变成神的,文昌帝君也是这样的。他有个原型叫张亚子,是西晋人,据说是文曲星下凡,张亚子生前曾在梓潼七曲山长期居住生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死后,当地百姓建了一个祠来纪念他。元代初期,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正式成为执掌文衡司禄的大神,大庙里的文昌宫就建在这个时候。
七曲山大庙就在金牛道的边上,是真的就在路边上。为什么这么说?我去参观的时候才发现,大庙的山门就建造108国道的路边,前面连能拍山门全景的空间都没有,必须跨过108国道到路的另外一侧的广场上,才能拍得全。走进七曲山大庙,进去就是很陡的台阶路,里面有许多建筑,也有不少古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庙里到处都是红布和祈福牌,是当地很多希望中考、高考得中金榜的家长考试之前会带带着孩子来祈愿,考上了也会来还愿。或许文昌帝君的信仰,当年也曾借助蜀道而广布天下吧,所以蜀道不仅是交通道路,也是文化道路。
从七曲山继续往北,山势越来越高,我们站在这山上回头看一看,我们从成都出发,经过了广汉,德阳,绵阳,梓潼,现在我们走过了成都平原的北部,现在蜀道要开始向上攀登了。我们眼前的景象是“翠云廊”,这个名字是不是很好听?我很喜欢。那它为什么叫“翠云廊”呢,什么意思呢?在下一节当中,我就带着大家漫游翠云廊,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209篇 获得68个推荐 粉丝1823人
从考古学到艺术史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