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古斯塔夫·莱昂哈特的“本真性”

作者:爱乐

2019-09-06·阅读时长15分钟

127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6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达维特·莫罗尼(Davitt Moroney)/ 吴诣卓 译

如今,古斯塔夫·莱昂哈特的这句言论出现在无数的网站上。在他众多的言论之中,这句话高深莫测,它展现了两个互补的思想:

倘若其能够令人信服,那么演奏所呈献的会产生一种本真的印象。倘若其执着于做到本真演奏,那么其永远不能令人信服。

本文的目的在于重建莱昂哈特当时写下这些言论的语境,试图理解他的真正意图。这句话是1977年他的四段论述的起始句。这篇短文是他很少见地为自己的唱片所写的册页,附于他职业生涯中里程碑式的唱片——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Seon厂牌)。

这篇《关于使用原样古乐器演奏》(On performance using original instruments)是他所写的意义最深远的艺术论述之一,原文为德文。这些论述完全不同于他在放松状态下与记者之间的访谈。我对原文作了重新翻译,并在每段之后提出我的评论和看法。

《关于使用原样古乐器演奏》(括号内的文字亦出自其本人)

(1) 倘若其能够令人信服,那么演奏所呈献的会产生一种本真的印象。倘若其执着于做到本真演奏,那么其永远不能令人信服。只有那些尝试穿越进入思想的世界、伟大心智的世界以及迈入自己的时代的音乐家,如果他们已具备了合适的技巧并拥有那个神秘之物——与生俱来的天赋,才能够唤起那种奉献真实与真挚的印象。

在第一段中,莱昂哈特提及了劝说的艺术,这门修辞艺术由古希腊的演说家经过西塞罗(Cicero)、昆提利安(Quintilian)传承至16、17世纪欧洲人文主义修辞专著的作家们(尤其是伊拉斯谟[Erasmus]和他的追随者)。这门艺术是通过对于读者或听众“呈献”某些思想而得以传播,它不仅可以藉由演说,也可以藉由音乐传递。

这段话的主旨是“印象”,它是藉由掌握“优美演奏”方法的演奏家传递至听众的。印象并不是模糊不清的,它是一个实在的、消之不去的画面,它即可指对纸面留下印迹,也可指思想印入心灵。

这段的结束句再次提及了劝说性的修辞以及“印象”,强调了这才是本段的主旨而非“本真性”。他又加上了无法定义的“神秘之物”,这必不可少的“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是为了在演奏中“奉献”真实与真挚。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不只爱巴赫!

414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