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3世纪经文歌的宝库:浅谈《蒙彼利埃抄本》

作者:爱乐

2019-09-06·阅读时长10分钟

95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81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陈默

13世纪经文歌概述

如果有人问创作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体裁有哪些,那么经文歌可以算作答案之一了(也许只有弥撒曲比它历史更久远)。从它诞生的13世纪起,直到我们当代,不断有新的经文歌被创作出来。从约1220到1750年,经文歌一直是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

经文歌“motet”一词来自法语“mot”,是“文字”的意思。在中世纪,人们经常把文字或者不带文字的音乐段落附加到圣咏上。到了12世纪晚期,巴黎的一些教士开始为圣咏增加旋律线,有时还带有歌词。逐渐地,这些段落(称为“克劳苏拉”,clausula)从礼拜仪式中独立出来,很快发展成一种13世纪重要的世俗艺术音乐体裁,即所谓的经文歌。经过八百年的发展,经文歌已经变得很难用单独的特征来定义,我们只能在时代或地域背景下讨论它的内涵和特点。本文关注的中世纪经文歌,是一种复调音乐作品,它的基础旋律声部(tenor,“支撑”的意思)通常是一种重复的节奏型,上方声部(最多可以到三个)一般带有不同的拉丁语或法语的歌词,而且旋律运动的速率比基础旋律声部更快。

虽然经文歌产生于巴黎圣母院乐派,但来自英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抄本证明它很快就在欧洲别的国家风行开来。经文歌的上方声部都有自己的诗文歌词,歌词可能相同,但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同的(多种歌词,polytextuality),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韵脚和乐句结构。上方声部歌词和节奏均相同的经文歌,叫做孔杜克图斯-经文歌(conductus-motet),因为它具有孔杜克图斯的特点,这种经文歌只存在于13世纪上半叶很短一段时期。三声部的经文歌是标准形式,在紧邻基础旋律声部上方的是经文歌声部(motetus),最上方是第三声部(triplum)。在文献里通常使用“二重经文歌”(double motet)这一名称来指代两个上方声部歌词不同的三声部经文歌,即只算上方声部的数量。类似的,用“三重经文歌”(triple motet)来指代四声部经文歌(第四声部quadruplum)。从语言上分类,歌词都是拉丁语的叫做拉丁语经文歌,都是法语的叫做法语经文歌,还有一种同时使用拉丁语和法语的经文歌,叫做双语经文歌(bilingual motet)。

通常经文歌的声部越高,它的节奏越快。早期的方块记谱法缺少表示节奏的符号,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复调音乐的创新,巴黎的音乐家们确立了可以代表六种节奏模式的基本符号。越来越精确的节奏符号的创立,反过来为作曲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让他们创作出更复杂新颖的音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具体讨论中世纪节奏模式理论。需要提及的是,加兰的约翰(Johannes de Garlandia)和科隆的佛朗哥(Franco of Cologne)都为表达精确节奏的记谱法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不只爱巴赫!

414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