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9-06·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81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可驹
今年是钢琴家威廉•巴克豪斯逝世50周年。巴克豪斯有“键盘狮王”的美名,可能一方面是由于他年轻时相貌英俊,脸型偏短一点点,头发又很蓬松,确实是让人想起雄狮的面貌;而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就无疑是钢琴家的演奏风格——真是雄伟非常,气魄盖世的演奏风格啊。对于德奥钢琴学派而言,巴克豪斯不仅是一座丰碑,也是一个标的性的存在。而对国内的乐迷来说,他的演奏艺术也成为很多人的爱乐生活中,某种“自然存在”之物。于是,不少乐迷们习惯地称他为“狮王”。
倒不像是人们习惯将罗斯特洛波维奇称为老罗的那种熟稔,“狮王”的称呼本身,就反映出受众已将大师同他的演奏风格完全联系在一起了。“风格即人”,这一点在巴克豪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艺术精髓有时也会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某种“标签”。这样一来,原本丰富到近乎磅礴的瑰宝,就在不知不觉中扁平化了。我自己欣赏巴克豪斯的演奏,或许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那让我惊奇的满足感——为何他的艺术总是那么充分地满足我?好像在我这也不想听,那也不想听的时候,拿出巴克豪斯的唱片总是最保险的。他的演奏让我感动,让我敬仰,也激励我意识到必须郑重地对待很多事。
独立于时代的贝多芬巨匠
巴克豪斯生于1884年,是那两代德奥钢琴家中较为年长的一位,而他的艺术生命之长,演奏状态之佳,总让这位大师显得特别。当然,他的演奏风格本身就非常特别。某人的演奏很能把握德奥学派的精神,或是不能?我们对于德奥学派的认识从何而来?其实就是从那一两代人的演奏中建立起来的。施纳贝尔比巴克豪斯年长两岁,埃德温·菲舍尔比他年轻两岁,他们都在19世纪末度过了一些年。肯普夫和吉塞金生于1895年,塞尔金和阿劳生于1902年(与霍洛维兹同年),他们成长的阶段,已经是20世纪初。人们未必能清晰地将这些大师的风格“分层”,尽管有时变化也明显可见。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