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子懿
2019-09-04·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49个字,产生2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冯海通与妻子在自家小作坊内印制挽联
摄影/于楚众
“鬼街”
一大早吃过早饭,冯海通就叫上妻儿,开着一辆皮卡从家里出门。这天当地殡葬集市开市,注定是从事此业的他忙碌的一天。
皮卡车穿过一片两米高的玉米田,在灰色天空下,路过一个个白墙红瓦的村子。这是北方农村熟悉的场景之一,它是单调而静止的,多年来都无太大变化。而当车到雄县东高速路口一个转角处,眼前的色彩却突然鲜艳斑斓了起来:艳红的花、浅粉的衣、深蓝的布、荧光的幡、金灿的元宝……它们被摆在街上,也印在一条街边五颜六色的招牌上。
米北庄到了。米北庄是一个行政村,坐拥全国最大的殡葬用品批发市场,也称“殡葬第一村”。米北庄地处河北保定雄县米家务镇,距北京约110公里。开市集市上,一条长约1公里、宽约60~70米的街上,被售卖殡葬品的上百家摊位占满,五颜六色的货物交织着,有一种有序中的无序。
冯海通两口子带着我一路往里走。我们路过了浙江东阳的骨灰盒、江西的尸体防腐剂、纸扎的车马人、泡沫的乳猪与鸡以及脸部已开裂的童男童女后,终在一处一米多宽的店铺门口停了下来。“这家的布幡是市场上最好的。”冯海通似乎烂熟于胸。布幡是一种殡葬用品,直挂,呈长条形,在很多仪式里寓意“招魂降魔”。他选了两个青色带钢卷的多层布幡,说:“这个云贵川用得多,长的有十几米长。”在另一家店铺,他又指了指一个结构类似马蜂窝、外部形似木灯笼的白色纸质挂件说:“这种湖南湖北用得最多。”
冯海通今年34岁,在淘宝上开一个五钻殡葬用品店铺,名为“永安堂”。他拥有一张熟悉的北方农村汉子长相,皮肤黝黑,穿一件无logo的纯黑T恤,单眼皮,一笑眼睛就眯起来。他住在米北庄市场以北的八西村,村民多以殡葬为业。开业5年来,有超过6000人在他的淘宝店买过东西。店铺售卖几乎所有殡葬产品。为提货发货,赶集的日子,冯海通几乎每次都来。
每逢农历三五八十,米北庄市场都会开集。相关统计显示,整个米北庄殡葬市场产品种类过万,年产值过10亿元,辐射全国。能做到全国最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全”。这是一个“天堂”或“冥府”的现代市场,除寿衣、骨灰盒等必需品外,还售卖孝衣、冥币、祭祀所用的各类仿真物品。听说我来自北京后,不止一位老板讲述过其和北京的关系,比如北京消防队的尸体袋、八宝山的骨灰盒、马驹桥的寿衣多出自这里。
有一些妇人拿着纸圈忙碌着,冯海通说,那是米北庄的起源。米北庄市场,官方名称为“米北庄纸花市场”,最初是售卖纸花的集市。从明清时期起,当地人就开始做各种纸花,用于节庆、婚礼、祭祀等。1983年,镇里建起纸花贸易专业市场,吸引全国各地客户来此成交。“因为卖得好,后来就开始卖殡葬用品了。”冯海通说。
冯海通对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父母在灯影下加工纸花的场景。纸花做工并不复杂,将纸叠成花瓣状,然后由铁丝绕着串起,一层一层叠加,最后加上底座,一朵花就做成了。一张张颜色不一的纸片,能做出牡丹、梅花等各类形象。然后,父辈们用解放牌自行车,驮着一箱箱纸花到市场上售卖。
“只要日常生活中有的,这里就有殡葬版的。”市场入口处的店铺老板冯子川说。其店铺摆满了各类用于火烧的纸质用品,俗称“纸活”。20平方米的房间,放着“耐克”运动鞋,一米多高的中式庭院与亭子,配着茅台、中华烟与悍马车,还有“国际地府”的房产证、驾驶证和户口簿。如果逝者是“光棍”,店内甚至能提供印着古代仕女图片的“逍遥宫”;如果觉得频繁烧冥币麻烦,买家还能为亲人买上一个“天地银行”ATM取款机,写着“银行搬到家里,子子孙孙发财”。开集这天,不时有一辆辆货车开来,卸下货物。
冯子川说,他的纸活产品一天能批发上百件。他是冯海通的叔叔,两人同龄不同辈。冯海通来市场赶集,常会在冯子川的店铺里坐坐,有时也拿些货物。在米北庄,这是一个常见场景。二人称,米北庄方圆15里范围内,各村几乎都以殡葬为业,以家庭小作坊形式,做殡葬用品的装配与销售。
米北庄集市,两位赶集者在纸花摊位前
中午一过,各摊位撤走,米北庄集市又回到了冷寂与萧条中。整条街上鲜见人影,偶有卡车驶过,为绕行路面的坑洼而晃晃荡荡,远看像是一个醉鬼。冯子川等店铺老板这时习惯把自己关在与产品隔开的办公室,与家人打牌,和邻居聊天。下午5点,店铺也陆续关门。“晚上大家就各回各家了,没人在这儿住。”冯子川说,有当地人把这条街叫作“鬼街”。
几乎所有街上的人都能自嘲般地说出一些有关行业偏见的故事。比如,工厂起步阶段很难招到人,工人一听转头就走;在淘宝上卖寿衣和孝衣的老板苦寻模特不得,只能自己亲自上阵;许多物流司机只要一听是殡葬用品,就摆手说不拉。
一位骨灰盒批发商老板说,为避嫌,通常会把骨灰盒写成“高档工艺品”,拉到离市场不远的白沟商贸中心收发货。有一次,他从浙江进货,几十箱骨灰盒与高端家电拼单。卡车驶到天津,撞上限高桥,货箱破损,货舱外部的“工艺品”散落一地,被当地村民一拥而上哄抢而光。时值夜里12点,村民们将“工艺品”拿回家,打开却发现是骨灰盒,吓得哆嗦,赶忙送回来并连声道歉。司机躲过一劫,坚持赔偿并答谢,“如果不是骨灰盒,那些家电肯定就被抢光了,损失可就大了”。
还有一次,一个寿衣店老板在河南出差,深夜打了出租车。路上他接到电话,对方询问他们能否做祭祀的金元宝。“我们不做金元宝。”老板回应。出租车司机一听,来了兴致。“你是做黄金生意的?”老板摇了摇头,说:“做殡葬生意的。”司机一下就不说话了,让他下车,老板一路跟司机解释。
这个老板叫刘振伟,今年33岁,板寸头,精明能干,在市场开有四家寿衣店,同时也卖纸活,业务规模做得很大。刘振伟说,殡葬行业相对来说比较受歧视。他不时会见到有人在店外,想进又不敢进,“一看就发憷”。前两天,店里刚来过一个老太太,面带泪痕地走进店里,说老伴去世了,子女不在身边,她来选一套寿衣。说完,老太太就昏了过去,吓得刘振伟赶忙扶起,最后替她挑选了一套。
“我们自己没啥感觉。”刘振伟说,死亡与殡葬,在此成了一门生意与生计。这街上,有人用水晶棺冻西瓜和蔬菜,用骨灰盒装办公用品;还有的人,冬天一冷就套寿衣保暖。刘振伟养有一儿一女,在家经常摆弄纸制“悍马”,绕着钻进“富贵楼”与“仙人居”里。
发表文章75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703人
不得拉稀摆带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