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4 秦半两 | 秦始皇和他的天下一统

作者:王丹

2019-08-21·阅读时长7分钟

13028人看过
前面几讲,我们分别介绍了铜贝,齐刀和布币。随着秦始皇统一天下,钱币界也实现了大一统——秦半两成为了秦朝的通用货币。货币的统一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为何这不是秦始皇所期望的呢?秦朝的灭亡为何和钱币也有关系?这一讲,我们会走进秦半两和它背后的故事。

04 秦半两 | 秦始皇和他的天下一统

29.8MB
00:0016:06

大家好,我是王丹,欢迎收听今天的课程。

在前面的三节课中,我们讲到了先秦时期的各种钱币——商代的铜贝,春秋的齐刀,战国的布币。不难看出,这几种钱币的外观各异,这也正好呼应了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在各方诸侯割据五百年之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钱币世界也结束了各自为政的纷乱局面,钱币圈的龙头大哥出来了,它就是秦半两

秦半两,看文字有点不明就里,但我一说它的样子——圆形方孔,大家就知道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小铜钱。秦半两,就是小铜钱的鼻祖。它的直径一般为一寸二分,按照今天的长度单位来换算就是2.4厘米,中间的方孔边长为六分,也就是1.2厘米。整个币面非常干净,只在正面一左一右刻着小篆体的两个字——“半两”,意思是这个钱币的重量是半两,秦半两由此得名。


▲秦半两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和贝壳、长刀、或者其他农具样子的钱币,在形状上大不相同。它们有一点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从圆形方孔开始,钱币,终于不再是模仿某个具体的实物了,它拥有了更高级的思想内核。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代表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皇天后土,体现着中国古人独特的宇宙观。另外,作为和秦始皇一同登上统治地位的钱币,外圆内方的秦半两,寄托着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雄心壮志。秦半两的“外圆内方”和皇权绑定在一起——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也象征着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的地方,就是皇权威仪波及到的地方。从这一点,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无古人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对于统治国家的独到思维。

提到秦始皇,我们得来好好说说他的一生。

秦始皇嬴政,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13岁登上王位,22岁时,除掉吕不韦等异己,重用李斯。他带着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在他39岁的时候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秦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嬴政在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彰显自己无上的功绩,从“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了一个字,组成“皇帝”,当作自己的称谓。从此,皇帝就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的专属。秦始皇也就成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皇帝——“始皇帝”。


▲秦始皇

给自己起了以个炫酷的名字之后,秦始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他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一开始,秦始皇还没有想到要这么做,是齐王田建给了他灵感。在灭掉其它五国之后,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选择进军齐国。当时的齐王是田建,齐王建竟然轻信了秦国留给他五百里封地的许诺,自以为当不了国君,至少还能当个地方一霸。于是,仗还没开打,齐国就投降了。秦国用了一个相当于过去的分封这样一个计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齐国。

秦始皇感到分封这个概念也还挺好,还有用,就让众大臣讨论一下。其中,王绾和大多数官员都认为不设立诸侯藩王,就没有办法维持原来六国领土的安稳。他们提出把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去当王,只有李斯反对。李斯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他说秦始皇在的时候,这些人还是亲兄弟,不会互相争夺。但是过了一代,这些人就变成了堂兄弟,关系浅了一层,再下一代,血缘关系就更浅了。基本上五代之后,这些人就成了陌生人。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又变成跟战国七雄争霸一样了,天下迟早会大乱。既然知道最后的结果是错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开始呢?

秦始皇想了想,觉得李斯说的有道理。最后,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这不仅仅是为了防止之后的诸侯王再发生割据的局面,同时,把权利也牢牢的集中在了自己的手里。于是,天下三十六郡诞生了。

之后,秦始皇又迅速做了“四个统一”,这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统一货币”。

当皇帝不久,秦始皇就颁布了货币改革令,确定了以“上币黄金”和“下币半两”为主的货币制度,同时废除了过去用珠宝、玉石、龟壳充当货币的交易方式。“上币黄金”和“下币半两”,就像我们今天的纸币和硬币。上币面值大,类似于纸币;下币面值小,类似于硬币。上币用于大额交易,下币用于小额买卖。

千万不要小看这项改革,它凝聚了秦始皇很多的政治智慧。我们从钱币的角度来看,首先,郡县制的实行,是半两钱能够在全国广泛流通的前提;其次,如果全国各地的文字都不统一,钱文的读法都不一样的话,半两钱的真伪也就成问题了。于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小篆”,文字也统一了

这还没有完,要想让全国的百姓都能认可“上币黄金、下币半两”,还必须统一人们对重量的认识。你说你的金子重一千两,而我偏要说那是五百两,这还怎么交易?重量必须统一。另外,在六国时期,每个国家车轨的宽窄都不一样。这样,道路也有宽有窄,货物的长途运输也是个大麻烦事儿。于是,秦始皇一狠心,就把全国的度量衡和车轨一并统一了

治理一个全新的庞大帝国,实属不易啊。可喜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各项统一政策的实行,尤其是货币的统一,大大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秦朝的经济从连年的战乱中得以复苏。但是,经济发展了,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自然而然也就随之繁荣。但,这可是和秦始皇的治国理念相悖的。为什么相悖?原来,秦始皇坚持的,就是从商鞅那里传下来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是秦国强盛的原因所在。而“重农抑商”就是商鞅众多变法主张里最重要的部分。在当时,实施“重农抑商”也是情有可原。一是因为当时秦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土地虽然丰腴,但是没有开垦的地方也很多,再加上秦国的人口相对少,所以,农业一直不太发达;二是秦国被封为诸侯国的时间比较短,跟其他的诸侯国相比,经济起点低。


▲商鞅变法

所以,商鞅一方面鼓励人们开垦田地、实行土地私有制,还直接从别的国家“引进”了很多的农民。同时,他还减轻农业税,给农民留下了很多休闲娱乐的时间,类似于现在的双休日、节假日。另外,还严惩那些伤害农民利益的人。

与此同时,商鞅又禁止农民买卖米谷。也就是说,我鼓励你种粮食,甚至嘉奖你,但是你要拿去卖,不行,严格禁止。不仅不允许你卖粮食,还把你家附近的山和河流都给封了,断了你的念头,让你安心种地。他还颁行法律,把农民约束在土地上,只要离开,就抓起来严惩。商鞅为了发展农业,可以说是“软硬兼施”,费尽心力。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帮助秦国迅速地走向了富强,为秦始皇统一建立了很好经济基础。但是,当秦朝一统天下之后,还奉行如此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就大大阻碍商业正常的运行了

在秦朝,商人的地位十分低下,秦始皇曾经把商人和罪犯一样对待,让商人充军,去攻打偏远的地区。如此一来,市肆便再也无人经商, 店铺凋零,商品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所以,一方面“重农抑商”符合短时期的需要,保证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之上,专心耕作,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政权稳固。同时呢,地租又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所以大力发展农业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任何国家想要发展经济,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滋养工商业。

但另一方面,过度的重农抑商,打击商业,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秦朝的工商业相对落后。秦国的经济就像一个腿瘸之人,跑不快,更不可能跑得远。

经济的失衡确实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而秦二世胡亥铸造的“轻钱”,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轻钱”,就是重量比较轻的秦半两。这种“轻钱”的出现和秦二世的昏庸无道脱不开干系。而这,还要从秦始皇驾崩说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沙丘,宦官赵高和相国李斯一起,帮助胡亥杀掉了兄弟姐妹二十多人,还逼死本该继位的大哥扶苏,秦二世胡亥登上了皇位。秦二世当了皇帝以后天天沉迷于享乐,大权旁落于赵高之手。李斯怕自己失宠,为了讨好秦二世,李斯就琢磨出了很多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点子。

此时,秦朝的国库空虚,已经铸造不起“重如其文”的秦半两了。只能铸造减重的秦半两,就是不到半两重的半两钱,靠政令强制发行。这个时期的秦半两铸造粗俗,减重质劣,成为变相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货币的贬值,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货膨胀

轻钱的推行带来了秦朝的经济动荡,再加上农民的税收负担一天天加重,秦二世在李斯的建议下对农民变本加厉,终于引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王朝灭亡的导火索。随之,刘邦、项羽纷纷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虽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只统治了短短的十四年,但是它建立起来的统一的货币制度,秦半两钱外圆内方的形制,不仅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还深深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在世界货币史当中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留给后世的教训也值得我们铭记: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工农商各行各业必须平衡发展,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像一个运动健将,跑得既快又稳。

这一讲,我借着秦半两钱,为大家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如何建立又灭亡的。我是王丹,让我们相约下一讲。

欢迎转发下方课程海报

分享钱币背后的故事

文章作者

王丹

发表文章51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187人

国际文化学者,中国钱币博物馆建馆元老之一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被“铸造”的全球史

你不可不知的49枚钱币

58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