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艺术至少为终极自由提供了一种错觉”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7-11-27·阅读时长9分钟

18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44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4年9月22日,伦敦佳士得埃瑟儿专拍会上弗兰克·斯特拉的作品《6.混杂:提升黄色的价值/降序谱系图》(右)以及《D.混杂:提升绿色的价值/升序谱系图》

文/虔凡(发自纽约)

弗兰克·斯特拉今年81岁。在美国几乎任何一座重要艺术博物馆的现当代收藏中,都会和他的画作迎面相见。在上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运动中,斯特拉开拓性地以“黑色绘画”(Black Paintings)先声夺人,之后从立体画布到拼贴与浮雕画的结合,从极简跨向极繁(Maximalism)……他近60年来的探索实践,正是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斯特拉成名很早。1959年,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毕业一年,他就凭借作品“理性与污秽的联姻II”(The Marriage of Reason and Squalor II)入选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群展“十六个美国人”。这个展被视为60年代美国极简运动的开端之一,大胆的创作在受到争议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艺术评论人的肯定:“毫无疑问他们在‘进行创新’,旧的形式已经不再能够承载他们的想法”。


《拉梅魔鬼》,1984年

斯特拉的画作在展览结束后就被纳入了MOMA永久馆藏,他的创举鲜明有力:在对称构图的大尺幅油画布上,使用普通家居涂饰的刷子和瓷漆,与笔刷等宽的黑色在背景上平行铺展而开留出画布原色细线的间隔。他拒绝笔触的表现力,而强调将画布识别为一种二维平面融合于三维物体之中的整体结构,这种技法以返璞归真之感让人联想到工厂劳作的方式——用纯然的结构和抽象的视觉表现绘画行为本身。几年后他在一次电台采访中说出了那句名言,“你所看见的即是你的所见”,这在日后成为他自己的作品以及整个极简运动最为人熟知的注脚。创作于1961年的“本杰明·摩尔”(Benjamin Moore)系列被安迪·沃霍尔全数收藏,这套简洁的单色方块画对沃霍尔的波普系列有着直接启发。


《K.144》,2013年

给予后来者深刻影响的斯特拉,也谈到自己从经典大师那里受到的影响。他是随着现代主义成长起来的,在学校学习了有关20世纪的绘画,从19世纪60年代的马奈直到他自己成名的20世纪60年代。斯特拉说“过去是真实的”,但“什么是真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真实”这个词转化到艺术中也有许多问题。

23岁成名、34岁就迎来第一次个人回顾展的斯特拉,始终实践于艺术前沿。开始于1971年的系列“波兰乡村”(Polish Village)有着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和明快色彩,其所指是毁于希特勒时期的波兰犹太教堂,也是从这个系列开始,斯特拉实验用电脑辅助构图和画板切割。三年后,他以“巴西”系列在视觉上强调了趋近手作的痕迹,留白与笔触随处可见,但事实上这却是艺术家个人手作的反面,是他第一次完全使用金属材质并且外包给工厂加工完成的系列。70年代末,从“异域鸟类”(Exotic Bird)开始,不再是早年那种线条极简的方块或几何抽象,他通过鸟类观察感受到自然的灵动,在创作中大量运用金属和多种材质的浮雕画形式来表现丰富的曲线,逐渐向“极繁”过渡。到了90年代初,斯特拉的画布延展到了城市建筑的外立面,他具有表现力的视觉风格在壁画创作中得以放大,像是为洛杉矶的太平洋钟楼(Pacific Bell Building)所作的“黄昏(Dusk)”。与此同时,斯特拉开始用3D制图程序创作图像效果图,并且由此更多转向雕塑。


劳德代尔堡NSU艺术博物馆陈列的《福尔廷德拉斯弗洛雷斯》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南渡的星辰

西南联大八十周年

863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