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古城的消失与重构

作者:读书

2019-08-16·阅读时长9分钟

68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5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施劲松

人是一定时空中的有限生存者,令人玩味的是,时间和空间之于人的意义并不对等,时间想象总是比空间想象丰富。疲惫的游子说到 “家”的时候,脑海里涌现的绝非仅是地图上的那个点,而是与“家”的意象直接相连的回忆、温情和爱。“家园 ”一词更是直接成为一个群体世代相传的文明和精神的代名词。究其根源,盖因人是唯一有能力拥有历史的动物。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关注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当然首先要关注构成这个城市的特殊空间的城墙、街道、广场,以及官署、民居、茶馆、客栈、庙宇等各类建筑 “物 ”,但我们更会自然地把我们的关注和想象延伸至这些“物”背后所蕴藏和言说的人与事。正是因为这些人与事,一座城市才有了自己的“味道”,那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和品格的体现一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它里面盛放的是时间和历史。

王笛的新著《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一开始就写到了 “成都的味道 ”,这些 “味道 ”不只是能由感官获取的气味、声音、城市面貌,还包括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比如城乡关系、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当然,这其中的一些 “味道 ”现今只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了。

《消失的古城》用三十篇文章讲述了不同阶层、职业、性别的人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以此来展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成都。书名所指虽为古城,但真正有关城市格局和城市建筑的大概只有第一篇,描写的是从清代延续到二十世纪初的成都大城、皇城与满城。其他内容则是存在于成都这座古城中的人和社会生活,反映的正是那个时代中国同类城市中或许具有某种共性的生活样态。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496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