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赵无极艺术的文化取向

作者:读书

2019-08-16·阅读时长7分钟

84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00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林自栋

一九四八年,在林风眠的支持下,赵无极把年仅四岁的儿子赵嘉陵留在父母身边,与夫人谢景兰在上海乘坐邮船前往巴黎深造。赵无极来到巴黎,正是西方前卫艺术空前高涨的时候。前卫艺术首要的表现便是反抗文学的主导性,艺术家把目光从题材和共同经验转移开来,寻找绝对的形式,便出现了抽象的艺术形式,抽象绘画成为最具前卫精神的艺术潮流。如果说赵无极早期对于马蒂斯、毕加索和塞尚等人的作品还充满了模仿的激情,那么来到巴黎这个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圣地,他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定居巴黎的最初几年间,受保罗·克利、亨利 ·米修等人的启发,赵无极意识到了中国早期艺术的魅力,他先是吸收画像砖上的造型方法,用物象符号化的方式表现自然景物,后来用甲骨文或铭文布局画面,这些探索尽管并没有成功,但赵无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意识苏醒了。在西方现代艺术走向抽象的主导趋势下,赵无极逐渐摆脱了主题形象的描绘,走上了纯粹抽象的艺术探索。

“二战 ”后抽象艺术主导巴黎画坛,显然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广密切相关。活跃在巴黎的很多画家都放弃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探索,而走上了抽象艺术的创作道路。于是,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的画风在巴黎风行一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巴赞、比西埃尔、兰斯科依、波利亚柯夫、尼古拉斯 ·德·斯塔埃尔、哈同、苏拉热、马修,他们大多都与赵无极交往甚密。曾与赵无极同在杭州艺专求学的朱德群,之前并不曾实践过抽象绘画,一九五五年来到巴黎后,也很快转向了抽象艺术的探索。如是要说赵无极在一九五七年之前,还在借助象形文字作为符号在布局画面空间的话,一九五七年的美国之行则使他彻底摆脱了符号的束缚。这一年,赵无极到纽约参加库兹画廊为苏拉热举办的画展,因此有机会结识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大部分成员,参观了他们的画室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他们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手法感触很深,他们借助直觉、自发性与偶然性表现内在的真实,强调个性和自由的表现,对赵无极启发很大。自此,赵无极结束了具象与抽象之间的游离状态,最终实现向抽象艺术风格的语言转型。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496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