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巍
2019-08-1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92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法新社供图)
讲述黑人的故事
托尼·莫里森被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之一。她1931年出生于俄亥俄州,1965年,在开始创作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早上4点醒来写作。她在该书序言中说:“这部小说试图碰撞种族性自我歧视这根敏感神经,揭露,然后安抚它,不是用麻醉剂,而是用语言。”之后她又写了十多部作品。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她的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表达方式”。
莫里森的作品鼓舞了众多黑人女性和黑人作家。米歇尔·奥巴马说:“莫里森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完整的自我之美,展示了接受我们的复杂与矛盾之必要。她不仅允许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而且强调我们有责任这么做。她说明,如果缺少我们,这个世界的叙事就是不完整的。这是贯穿于她所有作品的主线——黑人的故事,尤其是黑人女性和黑人女孩的故事,值得检视和庆祝。她证明,我们不仅属于平装书,也属于教科书,不仅属于出版社,也属于白宫。”
莫里森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黑人的处境,倡导的是同情和人文主义。美国评论家尤金·西摩说:“如果如雪莱所说,诗人是世界上还未被承认的立法者,那么也许小说家是倡导者。他们为人们谋求尽可能成为复杂、独特、奇怪的自己。小说家的志向越大,她对读者的理解力的要求越高,不仅理解词语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而且理解小说中的角色多大程度上让他们想起自己认识的人,那些角色的奋斗如何跟他们自己的奋斗相互交叉,无论他们在年龄、阶层、种族、性别上的差异有多大。莫里森是人类的复杂性忠诚的、有说服力的倡导者。她是一位从自己的文化和背景的视角写作的非洲裔美国人。但跟福克纳、马尔克斯、索尔·贝娄等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她用语言和意象放大了她自己的经历和她的同胞的历史。无论是《最蓝的眼睛》中因为渴望金发和白皮肤而心理扭曲的黑人女孩、《宠儿》中杀死自己的女儿免得她沦为奴隶的塞丝,还是《所罗门之歌》中勇敢的年轻主人公,莫里森都用音乐、魔法和情绪的炼金术让他们活在了读者的心中。她希望改变世界对非洲裔美国人的认知,认为他们有义务把自己变成一个宽宏大量、生机勃勃、体恤别人感受的群体。”
经常有人拐着弯问莫里森,是否打算写一本关于白人的书。莫里森在接受《巴黎评论》访谈时说:“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是说,存在着那个中心,它是白人,然后存在着这些地区性的黑人或亚洲人,或任何种类的边缘人。那个问题只能从中心提出来。他摆出恩赐的态度;他说,你写得很好,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到中心里来。你没有必要留在边缘那个地方。而我说,嗯,好吧,我打算留在边缘的这个地方,让中心来找我吧。”
发表文章583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989人
江湖人称“贝小戎”、“小贝”,读书万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