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到西河去:乡愁与愁乡

作者:贾冬婷

2017-11-27·阅读时长21分钟

131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551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点一把火

“从威尼斯回来啦?”最近几天,村里人和张思奇打招呼,语气里都是羡慕和好奇。“没什么,就是去那儿砌了一堵墙。”张思奇显出一种见过大世面的矜持。上月底,这个来自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的瓦匠,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确切地说,他是作为展品的一部分。受邀参展的是西河粮油博物馆和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张思奇在现场复制了村民活动中心餐厅的一面花砖墙。项目的设计者是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何崴,在他看来,将张思奇带到威尼斯,本身也是对农民和工匠的尊重。“在后工业时代,如何看待大工业生产和手工技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国际化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人跟我说这个花墙的做法很‘斯卡帕’,因为意大利建筑师斯卡帕一直是探索手工艺和现代主义关系的代表,我说张思奇是‘农民斯卡帕’。一个农民工匠在威尼斯砌的这堵墙虽然不大,但它就像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文化的‘耳语’,引发人们思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

西河村上世纪50年代建成的旧粮库,被改造成村民的活动空间

这只是西河改造激起的又一个小火花。何崴开玩笑说自己是“风口上的猪”,最近的乡村建设热潮让他几年前在西河做的设计不断成为焦点。回想起来,他2013年8月第一次来到西河时,乡建还没那么铺天盖地,当时是大学同学罗德胤在微信群里吆喝了一声,说有一个去河南农村做规划设计的公益项目,对乡土建筑和文化当代性感兴趣的何崴表示了兴趣。那次是新县和公益组织“绿十字”联合组织的,有几十个设计师参与,计划在全县找出24个项目,为期一年完成。在何崴眼里,位于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界处这一地带的资源优势并不突出。新县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之前只有“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但放在全国范围来看,也不是特别鲜明,南北交界地带的风貌毕竟无法和徽州文化、江南文化相比。但也是因为贫困,这里的村庄保持了比较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新县的24个项目中,西河入选也是因为县城和更有特色的毛铺村之间相隔太远,要在中间安置一个落脚点。但当何崴和罗德胤进入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子,却一眼选中了它。“西河有典型的河道景观,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沿河有古树,有祠堂,还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群,与城市生活有沟通。”罗德胤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让乡村成为城市人的“第三空间”,这是目前一个巨大的需求。他认为,乡村只有在后工业社会里找到与现代人生活的联系,先存活下来,才能回头去寻找农业文明的精神价值。

罗德胤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从事了十几年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的理论和测绘,这些年却发现,最急迫的已经不是理论问题了。这十几年,乡村开始迅速地破坏和消失。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田都撂荒没人种,村子越发地“空心化”,整体的凋敝触目惊心,谁还会在乎古村落和老房子呢?“我们这些年的任务是能留一个是一个。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能留下来的,就是下一代人能看到的。”他选择了更务实的做法:“老房子面临两重问题,首先是修,然后是用。怎么让村民心甘情愿地修自己家的房子,并且愿意住在里面,这是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修一个老房子的钱,可以拿来盖一栋小洋楼,面积变成三层,舒适性更好,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选择小洋楼,所以不能怪村民不修老房子而去盖小洋楼。要想让村民把资金流向修老房子,只有一个方法——让古村和老房子能挣更多的钱。”罗德胤形容为“先给利益,再转观念”,这也是他和何崴改造西河的出发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

“我们一开始不是想把这个房子改造成什么样子,而是考虑这个乡村的需求是什么。”何崴将乡村建设形容为一种“弱设计”,“建筑师其实是在乡村和村民一起盖房子。设计之外,建筑师要干很多专业范畴之外的事,不时要变身为产业策划人员、形象推广人员,随之而来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罗德胤负责整个西河村的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他瞄准了河道景观带来的旅游产业潜力,开始整治河道景观,修复沿岸古民居。何崴则一眼看上了河对岸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粮油交易所,里面早就已经没有屯粮了,只把一小部分租给了一个山东农民堆放西瓜。废弃粮库的巨大体量和完好木结构,在建筑师眼里就是一个理想的乡村公共空间。因为西河入选了国家“传统村落”和省里的“美丽乡村”,县里有一笔1000万元的资金拨下来,但是这笔钱都是用在基础设施、修路、景观、老民居的修缮上的,这个粮库在规划红线之外,怎么能让县里再拿出一笔钱呢?何崴说服了时任县长的吕旅。“很简单,就三条:一是好用;二是不贵;三是一定能赚钱。”何崴说,他最开始做的是产业规划,就是告诉村民,可以拿什么去赚钱。他找到了“茶油”。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茶油既能够反映当地的特色,又能为村庄带来经济收入。建筑设计也随之变得明确,他要做的是一个能结合当地山水环境和农业文化的空间。

他先把一个粮仓改成了茶油博物馆。“好多人说,你在村里做一个小博物馆,有意义吗?农民也有意见,‘我们还吃不饱饭呢,你为啥弄个博物馆?’”其实博物馆是一个噱头。何崴告诉村民,“如果说这里有好的茶油,让武汉人开车过来买茶油,他绝对不来;但你跟他说,这里有全国第一个茶油博物馆,他可能就来了。”他让村民收来一个300多年的油榨,找到还会榨油的老油工,在里面现场演示手工榨油工艺。“你看,让游客来博物馆参观,参观完了,他可以自己榨一下油,完了贴上标签,是谁哪年榨的,这个油的价格就可以比市场售价高好几倍。”村民们同意了。当地已经30年没有榨过油,他们还特地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重新开始榨油。何崴希望这个博物馆能真正把产业带起来,他的一个研究生陈龙为茶油设计了品牌名称和商标——“西河良油”,把“粮”字换成了“良”,西河良心油,完全是手工的、有机的。但是产业的事被搁置下来。村民们觉得,做茶油产业时间比较长,不是今天榨完了,明天就能卖的。

河南信阳新县的西河村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压榨茶油技艺

粮库的旁边有一幢当年的管理员住的旧房子,何崴做成了一个餐厅。他觉得这是这个项目能开工的契机。“农民其实是特别精明也特别短视的群体。跟农民打交道,谈传统、保护,他会觉得这事跟他没关系。必须说,干这个事能赚钱,而且马上能赚钱。打个比方,跟农民说:‘你今天出100块钱,一个月后能挣1000块钱,他不干;但跟农民说,你今天上午出200块钱,下午就能挣400块钱,他就干了。’”餐厅就是这么一个能马上赚钱的项目。果然,整个项目还没有完工,这个餐厅就已经营业,为村里赚钱了。

溜溜3868稻荷居 2人推荐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34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英国脱欧

全球化由此逆转

211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