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琳
2019-08-10·阅读时长3分钟
这次借由翔知羽白OD年会的机缘,我有幸阅读了Robert J Marshak博士写的论文《管理组织隐喻》,博士对运用语言的精细度和层层递进的洞察力都让我深深感到钦佩和赞叹。下文是我尝试着对这篇文章进行局部的翻译和理解,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妙见和疑问。
Marshak博士写到,“隐喻是一种象征表达形式,而非字面表达。在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里,隐喻的定义是:‘一种叙述的主题,包含隐藏的对比,通常形容一件事情的词语或短句被用来形容另一个事情,例如:夜幕。’诗人和政治家常常会使用隐喻,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隐喻在文字和象征之间,认知和影响之间,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因此,隐喻被当作一种载体,来理解和呈现那些无法分析推理和表达的想法、洞见和直觉。其他一些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进一步建议隐喻应该作为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感性的,和/或者直觉体验的首要方法。”
在这里我邀请读者先暂停阅读,试着思考一下,对您而言,有哪些隐喻用来形容“组织”这个抽象概念?在您所工作的环境里,大家是如何表达和组织相关的隐喻的?
在众多关于组织的隐喻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将组织形容成一部机器, “事情就应该有效运作,是润滑的,可预测的,高效的,而且所有的部分都应该被设计成机械齿轮咬合,来完成单一且毫不含糊的功能或目标。这不仅让人联想起组织的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奠基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本人也是一位机械工程师。”
例如“我们这里运行地好好的,没有坏就不要修理它”“问题是部门之间的软硬件不兼容” “我们现在的故障是。。。”“ 在‘真实世界’里字面上会坏掉且需要修理的东西通常是机器——烤箱,洗衣机,割草机,汽车等等。在这些表达里,核心的地方是将组织等同于机器,仅仅在损坏或无法运作时才需要修理。因此,我们也可以合理地假设,说这话的人当下处在一个有意识或者前意识的水平,当事人将组织视作为机器并邀请其他人持同样的视角。”
(注:前意识:是弗洛伊德在《On Metapsychology》中提到的心理学术语,指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思想)
可能有些读者会说,将组织比喻成机器,这个概念好理解。但是清楚这一点到底有什么意义呢?Marshak博士认为光想到这一层是不够的。“当我们考虑到将组织视作机器可能造成的延展的隐喻及其应用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如果组织是一个机器,那么谁是这个机器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呢?通常机器都是由操作工或工程师来管理操作的。他们决定机器的输入输出标准,维修设备,设置指令和控制手段来主宰机器。更甚于此,当机器损坏或需要服务的时候,一个维修人员,或者一个专门的维修方,就会被叫过来,带上工具箱,来‘修理’机器。”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向自己提出反思的问题:当我以OD顾问进入组织的时候,有多少次是以“修理”机器的角度在工作的?或者有多少客户是带着对“维修人员”的期待来邀请我们的?
至此,这个机器隐喻系统就从组织扩展到了变革的概念。“机器隐喻邀请当事人以“死机”“出故障”的角度来考虑组织内发生的变化,从而‘需要修理’。理想情况下,这应该通过‘最短的停机时间’,且仅仅需要达到能够‘重新启动,再次运行’的程度就可以了。因此,在机器隐喻思想系统中,变化通常等同于维修破损了的东西。那变革发起人或代理人(修理人员)到达工作地点就意味着从心理上说你做错了什么,或者更糟糕的是,你破坏了什么。这有助于解释组织中面临变革时有情绪化的反应:‘我没错。。。没什么需要修理!’ 总而言之人们理解组织变革这一抽象现象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操作员或工程师的指令下,通过一个被召入的维修人员的帮助,把一个破碎机器恢复到平稳运行的性能水平的过程。 ”
Marshak博士精彩地总结道:“对于说‘我们这里不需要修理’这句话的人而言,这句话远远超过了‘抵触变革’这层含义,语言中蕴涵了更深刻的,有时是前意识的,象征性的意义,维护并强化了说话人所建构的‘现实’。因此,隐喻成了理解当事人可能真正在思考什么的一个钥匙,甚至在说话人自己‘还没有真的意识到这点’时。”
Marshak博士通过把组织比喻成机器,把管理者比喻成工程师、变革代理人比喻成维修工,最后把组织变革比喻成机器维护和维修,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精妙秘密的机器隐喻系统。这不仅让我深深好奇,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中,究竟有多少隐喻系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发表文章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人
热爱文字和语言的组织发展顾问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