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职场教练的终极意义

作者:博客天下

2019-08-07·阅读时长9分钟

93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2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叶世夫


文/龚菁琦  图/尹夕远

你想要什么?

名片上“教练”二字,很难与眼前这位先生联系起来。

50多岁的叶世夫头发向后抿得一丝不苟,衬衫妥帖地扎进西裤,一条灰羊毛围巾打破全身沉闷,鼻梁挂着金丝边眼镜,整个造型让他像从老派香港电影银幕里跌出来的人。一般人眼里,缀在教练前面的可以是篮球、健身,或是摔跤——想想印度明星阿米尔·汗饱满的肌肉,有人甚至因他的“叶”姓产生联想,是教咏春拳的吧?

“职场教练。”说出这一答案后,叶世夫一堆礼貌寒暄送上,叶世夫一堆礼貌寒暄送上客气话。拨开层层客套,是一个小声讲话、慈眉善目的人坐在对面。或许是曾当过10多年银行副行长之故,他神态是柔中显威,眼见他拢了拢西服领子,清了清痰,感觉会议马上就要开始。

什么样的人能在职场做“教练”?想象中能为人师的标准,必须是历经职场九九八十一难,履历中有上市公司、世界500强,能指点公司明年投资方向,也教得了如何面对与老板同坐一部电梯的窘境,更要能职场烦恼对答如流。

现实中别人确实如此期待。早期叶世夫给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做教练,高管礼貌地握手寒暄,坐下,一丝不苟地回答提问。第二天,他收到一张投诉卡,上面都是零分。“怎么搞的,没任何建议,浪费时间。”高管向上级反映。

2005年,职场教练的概念才从国外引入,对接专门的国际协会ICF考评体系,但少有人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给不出建议,相反叶世夫还要与理论离得远远的。他躲开一切关于具体职场形态的研究,朋友圈从不转发关于组织文化、领导力与人才的文章。他认为这些道理都是别人的,每个人需要的道理都不一样。他自称老人家,分享的是他养的猫,路边遇见的颜色嘎巴脆的野花,或是大段极其感性的文字,“一次良好的教练,是一曲交响曲,起伏跌宕,波涛汹涌,又平静如水。”

比起建议,他认为更需保持对人的好奇、事物的敏感。叶世夫讲起,十多年前他刚学做教练,深夜接到一个电话,里面是一阵车声、雨声、哭声,是他家保姆蹲在马路边哭。保姆办了一家理发店,没多久面临倒闭,情绪失控,更重要的是被“我啥都没有,啥都不行”的自卑感缠绕,打那通电话是因为她正处于放弃的边缘。

叶世夫问她,“之前走的路是为了什么”,“这时候放弃会怎么样”,“不放弃又如何”。电话只有二十来分钟,回答过后,保姆便重新开始,再也没有提过放弃。多年后,她已是连锁理发店的老板。

在叶世夫看来,职场教练是在关键时刻,以问题作为工具,问厉害的问题,让对方思考和改变。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博客天下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