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麦家:战争旷日持久

作者:博客天下

2019-07-19·阅读时长27分钟

89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3914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张月 图/尹夕远

气球

麦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下午。那天他回了一趟蒋家村,从杭州开车回去大概40分钟的车程,一切看上去都很寻常,阳光明媚,老人坐在屋外晒太阳,皮肤白皙,麦家拿了一块月饼,一口一口喂给他,吃了两块月饼以后又给剥了一颗大白兔奶糖。麦家用富阳话絮叨着:“这是你最爱吃的甜食。”父亲听不懂了,他得了阿尔次海默症,已经认不出人。

吃完晚饭,麦家像往常一样给父亲擦了身子,安排老人上床睡觉。他没法住下,还得赶回杭州城里写稿。自从2008年凭借《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2009年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大获成功之后,他进入了一段狂飙猛进的高产期,从2009年到2011年一共写了四本书,即分上下卷的《风语》和《刀尖》。那次回家发生在2011年9月28日,《收获》杂志编辑催着要《刀尖》的下卷,麦家对父亲说:“等我写完稿子,就回来看你。”

也正是在那天半夜,助理江璐接到了麦家的电话,电话那头,他嚎啕大哭,泣不成声,嗓子全都哑掉了。没有任何征兆的,父亲于凌晨去世。

麦家几乎垮掉了,料理完丧事,他自己的身体也出了状况。胃被中药烧坏,整个人瘦到虚脱,他本来像父亲一样皮肤很白,但由此面色变成了土黄色。“他当时特别特别崩溃,每天处于一种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的状态,整个人失魂落魄,人已经没那个气儿了。”江璐告诉记者。

但世俗琐事不因他的崩溃而消失。那是他最受市场追捧的时候,出版商争相抢夺他的书稿和剧本,有人曾抱着300万现金,只要求他在某部剧里当个挂名编剧。《收获》杂志刚刚发表了《刀尖》上卷,马上要发下卷,但到截稿的最后几天,麦家还没有交稿,编辑急了,一次次打电话来催。父亲的突然去世给麦家提供了拖稿的理由,编辑很理解麦家的悲痛,他的父亲也在几年前去世,两人在电话里相对痛哭。然后,编辑冷静地说:“我再给你10天时间。”

10天里,麦家几乎是流着泪写完了稿子最后的5000字。某个瞬间他觉得悲哀又滑稽,“至亲的人都去世了,你却还在这里赶稿,没时间悲痛。你突然觉得你在做一件很滑稽的事情,而这所有的滑稽都是你自己追逐名利导致的,如果你没有那么强的功名心,怎么会这样?”他说。

交付那篇稿子后,麦家以漫长的沉默回应世界,再次出版新作《人生海海》,已经是8年后的现在。他于声名最盛之时陷入停顿,在一个人们记忆力越来越短暂的时代,这个停顿对于作家而言过于冒险,他的母亲一度担心他揭不开锅。

麦家一贯写得慢,成名作《解密》慢吞吞写了11年。但父亲去世的前几年,因为《暗算》和《风声》的成功,他觉得自己实现了某种自我突破,以前一天只能写五六百字,现在一天能写几千字,一年一本,甚至两本。“好像真的名利给了你自信,然后自信又给了你才华。人有时候在自卑的状态下某些才华体现不来,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哎呀,被社会肯定之后感觉内心更加自信了,自信之后确实好像才华爆棚了——只是好像。”

麦家一直自卑,他成名太晚,与他年龄相当的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作家早在八九十年代纯文学尚热的时候成名,麦家的写作之路却一直不太顺利,直到2002年才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但由此他也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全新类型,加上后来的《暗算》和《风声》被成功影视化,他声名渐隆,有了“谍战小说之父”的称号。

长时间的被压制使他格外迷醉在“被人关注,被人肯定,作品不停地被出版”的状态,以前退他书稿的名刊现在留出版面等着他,很多著名导演打电话给他,希望可以获取作品的改编权。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被媒体追逐报道。

江璐回忆起那时的麦家,“他就像快要吹爆的一个气球一样,自信心特别的满,对很多事情武断又强势,对人的态度也是,身边人看到他都非常紧张。”

直到父亲的去世戳破了这只气球。

文章作者

博客天下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拼多多迷途

734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