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草地贪夜蛾:一场生物入侵的阻击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7-17·阅读时长9分钟

231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6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6月7日,重庆云阳县农业农村委的农技人员发现草地贪夜蛾(ICphoto供图)


记者/董冀宁

“幺蛾子”

把从田里捉来的两条草地贪夜蛾幼虫摊在手心里,南宁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黄树生的声音变得有些唏嘘,他称呼它们“幺蛾子”。在他手里,两条一厘米长的淡绿色幼虫蜷缩着,据说这是这类生物在长期与人类斗争中进化出的“假死性”。对于我这种外行,所有的蛾类生物的幼虫看起来都像蚕,看着它们肉嘟嘟的外观甚至会产生可爱的联想,但在黄树生的眼里,这两条幼虫代表着无穷的麻烦、压力,以及过去四个月睡眠不足的梦魇。

“如果你见过成片的玉米地里,每株玉米上都趴着一两只草地贪夜蛾的幼虫,把叶片钻出上百个窟窿,甚至把刚长出来的玉米啃得芯都不剩,就一点都不会觉得它可爱了。”黄树生说,南宁市种植着超过100万亩玉米。其中横县更是因广泛种植甜玉米,有“中国甜玉米生产第一县”之称。

甜玉米的经济价值相对较高,在零售端往往能卖到2元以上的价格,也因此,农民们照料得也相对精细,在当地承包着20亩地的韦海涛告诉我,他几乎是当侍弄蔬菜一样在侍弄这些玉米。但在草地贪夜蛾落户他家农田的初期,他也一样没防住这种看起来人畜无害的虫子。

今年4月,韦海涛第一次在地里见到这种黑脑袋绿身子的小虫,只有米粒大小,起初他没当回事。之前,韦海涛见过玉米遭受的最严重病虫害是每逢涝灾后容易爆发的黏虫。黏虫体形肥硕,一钻一个眼,几天就能把叶片吃完。“黏虫属于那种看着就比较吓人的虫子。”但眼下这种虫子没有给他这样的感觉,前些天玉米刚打过药,他指望靠着药劲,应该至少能控制住虫害规模。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判断错了。

没过几天,玉米地里几乎全遭了虫咬,“而且不像黏虫只咬叶片,它们把刚长出来的玉米芯也全咬烂了”。被啃食过的玉米叶片有的表面还剩下一层薄膜,有的干脆是像漏勺一样千疮百孔。韦海涛赶紧求助当地植物保护站,黄树生看过之后告诉他,“这叫草地贪夜蛾,是今年的新物种,从非洲来的”。

和韦海涛先见到草地贪夜蛾才搞明白怎么回事不同,对于全国大多数农保工作者来说,关注这种害虫已经很久了。早在2018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研究室的王振营团队,就已经撰写了《危险性害虫草地贪夜蛾传播为害情况》,并上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

“实际上,我们是在2017年一场国际玉米病虫害防治会议上注意到非洲爆发相关病虫害灾情的,当时的描述就已经蛮严重了。”王振营向本刊介绍称,草地贪夜蛾本来就是世界十大害虫之一,只不过它过去长期危害美洲大陆,国内学者关注的不多。“它杂食、能吸食300多种植物的汁液,暴食、繁衍能力强、迁飞扩散快,而且几乎没有天敌。草地贪夜蛾的英文名是‘fall armyworm’(行军虫),也是因其在幼虫阶段取食时像军队作战,转移又像行军一样迅速而得名。”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入侵非洲的草地贪夜蛾来自哪里,但根据种群基因分析,迁飞进入非洲的草地贪夜蛾群体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基因趋同。“不过草地贪夜蛾的迁飞能力再强,也没有跨大洋的飞行能力。目前业界普遍推测,可能是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携带。”王振营分析称。

但跨过太平洋,确实为草地贪夜蛾的全球传播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草地贪夜蛾在非洲以近乎失控的速度泛滥成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8年6月的统计,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个玉米种植国家中,草地贪夜蛾造成玉米年减产830万到2060万吨,经济损失高达24.8亿到61.9亿美元。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女人四十

中年转折期与自我重启

793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